
胡习之教授(阜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资深专家)指出,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通常被称为辞格。这些辞格富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是语言美的创造之源。汉语中的辞格种类繁多,常用的就有三四十种。尽管这些辞格在已经沿用了数千年,人们对它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但在辞格的审美研究方面,尚缺乏系统的论述,各种观点多如繁星,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值得一提的是,由陈望道先生的弟子宗廷虎和陈光磊主编的五卷本《辞格审美史》(吉林教育出版社),这本书不仅特色鲜明地描述了11个辞格的审美历程,而且在辞格审美理论上取得了重要突破,首次构建了较为系统的辞格审美理论框架。
这部《辞格审美史》的核心理念,主要由辞格审美基础理论和辞格审美史论两大板块构成。在基础理论的构建上,该书深入探讨了辞格审美主体论、客体论和鉴赏论。从主体论角度看,适应题旨和情境对于辞格审美至关重要,使用者应充分利用汉语的所有可能性去创造语言和辞格的美。在客体论方面,该书详细分析了辞格美的呈现形态,如自然美和人为美、空间美和时间美的混合、静美和动美、形式美和内容美等。而在鉴赏论上,该书强调主体、客体与审美语境的和谐统一。至于辞格审美史论,这本书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汉语文的演变如何影响辞格的构成和审美、历代阶层的文化推动力量、思维方式对汉语辞格审美的影响、语文体式的发展以及文学的演进等。这种结合基础理论和历史分析的论述方式,对我国修辞史、汉语史和修辞学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