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女士,71岁,患有三叉痛已有四年之久。她的病症在天气稍冷时就会发作,夜间发作尤为频繁,近半月来每日都有多次疼痛发作,即使服用卡马西平等物也无法缓解。观察其舌象,可见舌质,表面有瘀斑,舌苔薄白;诊脉则显示脉沉细,面色晦暗。
经过中医的诊疗,医生开具了包含麻黄、附子、细辛、白芍、炙甘草、全蝎、蜈蚣、白附子、僵蚕等材的处方,共五剂。在服后五天,患者反映夜间三叉痛的发作频率明显减少,且疼痛程度也有所减轻。于是,医生继续开具原方并加入乳香、没、防风、黄芪等材,制成水丸,早中晚各服用一次,每次100粒。仅服用两剂后,疼痛完全消除。
这个病例属于中医所说的少阴病,表现为表证、寒证、实证。患者对于寒冷特别敏感,遇冷即发,脉沉细,苔薄白,面色晦暗,符合少阴寒实之证的特征。医生采用了麻黄附子细辛汤作为基础方剂进行治疗。由于三叉痛疼痛异常,医生合用了芍甘草汤缓急止痛,并加用了蜈蚣、全蝎、僵蚕、白附子等材,以增强止痛效果。
在一诊取得疗效后,为了巩固疗效、防止复发,二诊时医生又加入了乳香、没以活血止痛,同时加入黄芪、防风以固卫祛风。
中医治疗三叉痛的原则是依据疾病的病因和病程来决定治疗方案。新病多由外邪引起,以疏风为主;久病则由痰火淤血所致,需清热、涤痰、活血。总体上,治疗应以通经活络为原则。如因风邪引起,宜疏风通络;因寒邪引起,则散寒温经;因热邪引起,便清热通络;因湿邪引起,需除湿通络;如因气滞引起,则理气活血;如因血瘀引起,需活血化淤等。
对于三叉痛患者来说,缓解疼痛和减少发作次数是最关心的。除了中治疗外,食疗也是一种辅助治疗方法。例如川芎止痛汤和止痛汤都是常用的中治疗方法。还有一些食疗方法如龙眼干炖鸡蛋和阳桃根炖豆腐等也可以尝试。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对症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