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的环境和风俗对房屋构造产生了深远影响,造就了各种形态各异的民居。清朝时期,居民们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习俗建造了各具特色的房屋,例如的庭院、西北的土窑洞、苗族和侗族的吊角楼、傣族的竹楼、福建的土楼以及藏族的石碉房等。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期我们将聚焦于最为常见的庭院来展开讨论。
在县城中,民居多以小型庭院为主,通常由单间组成的条状单幢住房为基本单位,围绕组成院落。这些民居多为砖木结构,石础砖墙和双坡小瓦屋面是其主要特色。也有一些贫困居民住在土墙草屋内。庭院布局主要可分为合院式和厅井式两种。
合院式庭院是清朝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形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这种庭院围绕一个中心院落布局,房屋虽各自独立但通过走廊相连,形成了一个封闭而宽敞的生活空间。
厅井式庭院则以其小而高的特点著称,类似于井口,因此被称为天井。天井占全宅地面积的比例很小,反映出其主要功能是采光和通风而非户外活动。
接下来,我们以北京四合院和苏州庭院为例,具体了解这两种庭院的形制。
四合院是北方常见的民居形式,其布局以院子为中心,前后方向的院子数量称为“进”。一进四合院是最简单的形式,包括北房、东房、西房和南房。北房即正房,是家族中长辈居住的地方,中间是堂屋,用于起居、招待亲戚和年节祭祖。耳房和厢房则作为辅助房间或居住空间。倒座房位于院子最外侧,坐南朝北,由仆人或看门人居住。两进四合院则在中间院子设墙分隔,主院方正开阔,常种石榴树寓意多子多福和日子红火。三进四合院则再增加一个后院,作为家庭服务区,设有厨房、贮藏和仆人房等。
苏州庭院则呈现出另一种风格,沿着中轴线布置多进天井院落,从大门到正房依次排列。建筑之间通过小天井和通道相连,形成独特的前堂后寝、内外有别的空间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