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朋友喜欢自制各种食品,特别喜欢用白酒加冰糖泡枸杞和大枣。有一天,他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泡了一天之后,酒的酒精度数下降了,这是为什么呢?酒精究竟去了哪里?
我思考了一下,告诉他,“度数下降”意味着酒里的酒精比例减少了,可能是因为酒的总量增加了,也可能是酒精被某些因素消耗了。
我进一步分析,可能有三种原因导致酒精度下降:
冰糖溶解后,液体的总量增加,酒精的比例相应降低;
枸杞和大枣可能吸附了一部分酒精;
大枣和枸杞中的某些物质被浸取到酒中,增加了酒的总量,也降低了酒精度。
他提出一个疑问:即使这些机理同时起作用,能否将酒精度从62度降低到50度,甚至更低?而且如果继续泡制,酒精度是否还会继续下降?
我解释到,虽然冰糖完全溶解了,而大枣和枸杞也确实会释放一些糖和其他成分到酒中,同时也会吸附部分酒精。但是即使所有这些物质都溶解在酒中(没有吸附酒精了),酒精度也很难降低到那么多。如果要达到那么大的降幅,需要吸附相当大量的酒精。
这时,我意识到除了这些机理之外,可能还有其他原因导致了酒精含量的降低。在封闭的环境中,物质是守恒的,不会增加也不会消失,只会发生固体与液体之间的转移。
那么,是不是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出了问题呢?我的朋友突然意识到:我们使用的是比重法来检测酒精度。
比重法是通过比较酒精和水的密度来检测酒精度。当白酒中除了酒精和水之外,还有其他物质(比如冰糖溶解的糖分,以及从枸杞和大枣中浸泡出来的成分)时,这些物质的加入会改变酒的密度,从而影响比重法的检测结果。“酒度计”所显示的酒精度降低可能只是一个“假信号”,并不意味着真正的酒精含量减少。这样的酒因为加入了糖分,口感可能会更好,但要小心饮用,以免过量。
在食品和医学检测中,我们必须确保样品满足检测方法的要求。如果样品与默认要求不符,那么检测出来的数值可能会误导我们。比如一些复杂的食品或饮品(如茶水)进行某些检测时,可能会因为成分复杂而产生“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结果。在进行食品或医学检测时,我们必须确保样品的代表性,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