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多家长都知道激励孩子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常常发现激励效果并不理想。
我的朋友孩子正在三年级,原本对作业非常抵触,但最近她使用了一种新的方法:完成一项作业就打一个钩,集齐十个钩就可以兑换十块钱。孩子做作业的动力十足,每天都迫不及待地回家完成作业。当奖励变得日常化,孩子开始觉得奖励太少,对作业的热情也迅速冷却。
许多家长都会采用类似的物质奖励方式,如考试成绩进前十就带孩子去游乐园,或者收拾干净屋子就给孩子买新裙子等。家长们会发现,这些奖励的效果越来越短暂,下一次使用时就不管用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涉及到了心理学上的一个重要实验——德西效应。
德西效应表明,当一个人在进行愉快的活动时,给予外在的奖励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的内在吸引力。换句话说,物质奖励只能带来眼前的刺激,不能深入到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家长需要通过唤醒孩子的内在动力,调动他们对学习的征服感和成就感,提神上的满足和愉悦感才是真正的源头活水。
物质奖励的危害也不容忽视。它可能让孩子变得急功近利,只想得到奖励,反而失去做事情本身的乐趣。物质奖励还可能让孩子失去责任心,把学习、做家务等当作获取奖励的手段,而不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物质诱惑会不断刺激孩子的欲望,让孩子贪心不足,家长不断满足孩子的欲望也会增加自己的负担。
那么,如何正确奖励孩子呢?孩子需要奖励,正如植物需要水一样。激励分为两种,一种是外部的,一种是内部的。家长应该想方设法刺激孩子的内部动力,比如找到行为的内在好处并给予描述性表扬,感谢和鼓励孩子付出,让孩子参与问题协商和总结并及时肯定。
在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里,物质奖励是一条捷径,能给孩子带来一时的满足,但却不会产生长久的动力。《次第花开》中提到:“物质的确能给人们带来满足感,但仅限于感官上的满足。”家长们应该铭记:从孩子的立场出发,给予真挚的爱和关心才是孩子一生最有效的奖励。正确的激励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加自信、独立和有责任感。所以家长们需要用心去理解和关爱孩子,给予他们真正的支持和激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