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电(Electrostatic):物质表面电子不均衡分布引起的电荷现象,常见于两种物体接触后再分离。
静电放电(ESD):带有不同静电电势的物体间电荷转移。主要包括接触放电和电场击穿放电两种形式。
静电的产生途径:接触分离、摩擦、剥离、断裂、传导、感应等,以及其他如热电、光电等。
在工作中,走动、取放物品都会产生静电。设备中的运动部分,如轴承,也会因摩擦产生静电。移动的设备,如推车,同样会因摩擦产生静电。
决定摩擦电压的因素包括接触程度、表面均匀度、接触压力、力、分离速度等。材料的不同也会导致摩擦电压不同。环境湿度对摩擦电压有重要影响,湿度越小,摩擦电压越大。
剥离带电是物质原有的电荷平衡被打破,两边带上异种电荷的现象。如胶带、贴纸的剥离都会产生静电。
断裂带电是物体断裂后,各部分带上不同电荷的现象。
传导带电是一个不带电的物体接触带电物体会通过传导带上相同电荷的现象。
感应带电是带电体产生电场,周围导体因电荷转移而带电的现象。
关于静电敏感度(ESDS):涉及静电防护的区域和对象。例如,EPA(静电防护区)是抑制静电荷积累和静电压产生的区域,安全、迅速、有效地消除已产生的静电荷。ESD控制区域则强调静电的控制和管理。EOS(电过应力)是指过高的静电造成的设备损坏。
静电的特性包括高电位、低电量、作用时间短、受环境影响大等。
在工业生产中,静电放电可能导致高瞬态电压和大电流,造成设备损坏或产品质量问题。针对静电的防护手段非常重要。包括等电位连接、接地、中和、阻值控制、静电场、湿度控制、材料选择等。
实施这些防护手段时,应遵循一定的技术依据和操作流程。例如,进入防静电区域的人员需严格遵守防静电规范,接受相关培训,穿戴防静电工作服和鞋子等。生产设备和工具也应实施静电防护措施,使用防静电材料或确保可靠接地。
在存储、运输过程中也要采取防静电包装措施,避免静电敏感器件受到损伤。转运过程中应轻拿轻放,遵循防静电操作规范。
不符合ESD控制规范的行为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如器件损坏、人员安全等。对于静电源的防范和标识也非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