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二钗不包括哪一个人

金陵十二钗不包括哪一个人

探究“红楼”之源,揭示“十二钗”与“梨园”之间的隐秘联系

起始于大唐,“红楼”一词的诞生与大相国寺的红楼院息息相关。其前身乃是唐睿宗李旦的藩邸,也就是安国相王府中的一处舞榭。在唐代的背景下,红楼院成为诗人雅集唱和之地,逐渐衍生出指代高级场所或富家大族的含义。但回归本源,“红楼”实指“舞榭歌台”,即后世所谓的“梨园”。

谈及“十二钗”,其与梨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红楼梦》中,“十二”这个数字承载着特殊的象征意义,与十二地支、十二个月份紧密相连。金陵十二钗、女娲补天遗落的十二丈石头以及梨香院学戏的十二个戏子,三者皆以“十二”为引。脂砚斋指出,小说中提及的“十二”,多是在照应十二钗。而这十二个戏子,在梨香院中学习表演,可视为舞台上演绎的“十二钗”。

书中黛玉的角色引人深思。她的情感波动常因戏曲而引发,如听到梨香院小戏子们演唱《西厢记》中的片段,不禁心动神摇,如痴如醉。宝玉与黛玉的互动中,也多次以戏子为比。戚序本第十八回的回前诗中,更是直接将黛玉比作“优女”。种种迹象,都在暗示黛玉戏子的身份。

第二十二回中,贾母因喜欢小旦而引发的一系列事件,进一步将黛玉与戏曲舞台相联系。凤姐提及的孩子扮上活像一人,正是暗示黛玉是舞台上小旦的扮相,如崔莺莺、杜丽娘般。也就是说,林黛玉是“红楼”这场大戏中的小旦,而龄官和菂官作为小旦角色,与黛玉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

小旦龄官与黛玉相似,身上带有情痴之病,可视为黛玉在梨园的一个分身。而菂官虽描写不多,但其在舞台上的角色和命运暗示了她与宝钗的关联。小旦菂官可视为薛宝钗在梨园的一个分身。《红楼梦》之主旨在于“怀金悼玉”,金玉代表薛宝钗和林黛玉,二者在戏曲中有着对应的角色。

总结而言,“红楼”即是幻境中的大舞榭,十二钗便是其中的十二个戏子、演员。《红楼梦》中的故事揭示出人生如戏,舞台上的戏子演绎着人生的百态。而更深层的含义则是告诫我们,舞台上的东西虽为虚构,但演绎的故事却有其真实的影子。通过探究“红楼”之源以及“十二钗”与“梨园”之间的隐秘联系,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红楼梦》所蕴含的深意。


金陵十二钗不包括哪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