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时候的学者一定有一位老师作为向导,他们的任务是传授智慧,传授技艺,解答疑惑。人生来并非全知全能,谁能没有疑惑呢?如果有疑惑而不跟随老师学习,那么这些疑惑将永远无法解答。有些人出生在我之前,他们理解和领悟的道理也比我早,因此我跟随他们学习;有些人出生在我之后,但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学习,对道理的理解和领悟也比我早,我也同样会跟随他们学习。对于谁是我的老师,我并不在乎他们出生的先后次序。无论贵贱、长幼,只要有道存在,老师的存在就是必然的。
现在的情况令人感叹!师道已经很久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了,人们想要没有疑惑也变得非常困难!古代的圣人虽然领先我们很多人,但他们仍然愿意向别人学习并提问;而现代的许多人,尽管他们远未达到圣人的境界,却以向他人学习为耻。圣人越来越,愚人越来越愚昧。这一切都是因为圣人和愚人对待学习的态度不同吗?
对于那些疼爱自己的子女,他们会为子女选择老师并悉心教导;但对自己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这真是一件令人困惑的事情。那些只教授文字语法的人只是机械地教孩子学习书本知识而已,这并不是我所理解的真正的老师。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文字语法都不懂,那么他可能需要寻求帮助;但如果他不去寻求帮助或者没有老师指导他解决疑惑,那么他将永远无法进步。
对于小学的知识我们认真学习而到了大学却忽略重要的道理,我认为这是不明智的。像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并不以互相学习为耻。然而士大夫阶层的人却往往以向他人学习为耻,他们认为这样做地位卑微或显得阿谀奉承。这种情况让人痛心!师道无法恢复,许多人的学识甚至不如巫医乐师等普通人,这真的非常奇怪!孔子这位圣人并没有固定的老师,他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人学习。尽管这些人在德行和才能上不及孔子,但孔子仍然虚心向他们请教。这正说明了弟子不一定不如师傅,师傅也不一定比弟子更优秀。文章的道义有先后之分,学术技艺各有专攻,道理就在于此。李家蟠年仅十七岁就已经对古文和六艺经传有所研究并且广纳博通跟随我的步伐不受时弊所限制在文学方面他确实是一个真正能实践古道的人于是我便为他写这篇《师说》赠予他作为勉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