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说:“为政者应以德行为本,就如北极星一样,位居其中,众星自然环绕。”
孔子又言:“《诗》三百篇,可一言以概之,即为‘思想纯正’。”
孔子指出:“以政令引导民众,以刑罚整齐其秩序,虽能暂时见效,但民众会失去羞耻心。若以道德引导,以礼仪规范,众有羞耻心且能自我约束。”
孔子自述:“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至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立场,四十岁不再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所在,六十岁能耳听八方而顺应自然,七十岁则能随心所欲,但不越出规矩。”
当孟懿子问及孝道时,孔子回答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的规范”。樊迟向孔子请教驾驭马车之道时,孔子告诉他曾对孟孙氏讲过孝道,要遵循礼的规范来侍奉父母。樊迟进一步询问何为孝道时,孔子解释说:“父母在世时,要依礼侍奉;去世后,要依礼安葬并祭祀。”
孟武伯也问孝道,孔子回答:“父母只担忧子女的疾病。”
子游问及孝道时,孔子认为孝不仅仅是供养父母,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恭敬。子夏问孝时,孔子强调保持和颜悦色的孝顺很难。孔子评价弟子颜回时说:“他能终日与我谈论,不违背我的观点且表现出愚笨的样子。但私下里反思时,却能发挥所学。因此颜回并不愚笨。”
孔子强调观察一个人要了解他的动机、途径和行为表现,这样就能明白他的为人。孔子也提出了学习的重要性:“温故而知新者可以为人师。”他认为君子不应像一样只有单一用途。子贡问何为君子时,孔子回答要先行动再发表言论。在为人处世的准则上,孔子强调君子要普遍地与人交往但不与人相勾结。对于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孔子指出只学习不思考容易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则很危险。他认为消除极端思想就能避免危害。对于知识态度方面,孔子教育弟子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孔子建议要谨慎言行以规避后悔之事。对于如何让民众信服的问题,孔子认为关键在于领导者能否公正处理事情。在处理家庭关系方面,孔子提倡孝慈和敬爱兄长也是的一部分。对于信任问题,孔子强调人无信不知其可也。在文化传承方面,孔子认为历史的文化遗产是可以传承和发展的。最后他强调祭祀不应该献给非己的鬼神以及面对正义应勇敢站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