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开老屋那扇斑驳的木门,墙角那张褪色的《五子登科》年画仍然清晰可见。画中五个穿着红肚兜的胖娃娃在莲花池边嬉戏,池中的锦鲤在宣纸上洇染出一抹淡淡的红色。1996年的春节,这幅从县城集市带回的年画让三代同堂的老宅弥漫着炸丸子的香气和节日的欢乐。
一、隐藏在年画背后的家族故事
在九十年代的腊月二十,年画铺子热闹非凡。父亲骑着二八自行车带我去挑选年画,车筐里还带着要送给裁缝铺的棉花。手工艺人用狼毫蘸着矿物颜料,在洒金宣纸上精心描绘出抱着鲤鱼的送子娘娘。笔尖流转间,流露出庄稼人对家族兴旺的质朴向往。奶奶总是会指着《麒麟送子》图里的虎头帽娃娃,讲述着过去的故事:“你爷爷那辈,老宅里曾有七个活泼好动的穿开裆裤的小家伙。”
二、年画见证下的家族传承
除夕之夜,火盆中的炭火将年画映得通红。姑妈们围坐在《百子图》下包饺子,孩子们争抢着面皮中包裹的“彩头”。八仙桌上堆满的瓜子壳中,隐藏着太奶奶传下来的长命锁。那些刻着“枝繁叶茂”的银饰,此刻正戴在曾孙的颈间。窗外爆竹声声,新过门的媳妇羞涩地抚微微的小腹,墙上年画中的石榴笑容灿烂,仿佛见证了家族的繁荣与传承。
三、手艺与情感的永恒交织
如今,县城的年画作坊已不见老匠人的身影,他们改行做起了殡葬用品。家族群里的电子红包依然沿用《摇钱树》年画的吉祥图案。在视频通话中,九叔公抱着重孙女,教她辨认老照片中的年画:“这是你太奶奶,当年就是看着这幅《瓜瓞绵绵》生下了你爷爷他们兄弟五个。”老宅虽已改为民宿,但西厢房那面贴过年画的墙被保留下来。墙皮脱落处,用铅笔标记的孩童身高线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家族的成长。
随着时代的变迁,手绘年画逐渐被AI拜年动画所取代,但在那些曾在年画注视下成长的孩子们心中,年画的记忆依然鲜活。家族传承不仅仅藏在奶奶摩挲年画时掉落的金粉里,也融入年夜饭桌上多摆的那副碗筷中,更存在于每个人手机相册里珍藏的那张全家福中。你的家中,是否也珍藏着这样一幅承载着家族故事的旧年画呢?这些年画,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见证了家族的繁荣与传承。美丽乡村的年画文化,是否也让你对过去的岁月产生了深深的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