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遥的母亲是做什么工作的呢

易遥的母亲是做什么工作的呢

刷到一段视频,让我深感痛心!

一个年仅12岁的男孩,因为与妈妈发生争执,竟然做出爬楼威胁的极端行为。幸好消防员及时赶到,将他安全救下。许多网友对此议论纷纷,有人认为现在的孩子太过脆弱,动不动就采取极端手段;还有人觉得这样的孩子过于顽皮,让人头疼,应该严厉。

作为一名母亲,看到这样的情景,我深感气愤。但冷静下来后,不禁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时光。我也曾遭受过责骂,甚至离家出走过。那时,我也曾因为感觉不到家人的爱,对这个家、对父母失去希望。当我睁开眼睛看到熟悉的屋顶时,心中仍有一丝庆幸。

内心缺乏“归属感”的孩子更容易做出冲动的行为。回想当时,我之所以会做傻事,就是因为觉得自己无人关爱,仿佛与这个世界失去了联系。其实,孩子们最渴望的,是父母的爱。但很多时候,父母表达爱的方式与孩子所期望的并不一致,导致孩子失去了归属感。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寻求“归属感”和“价值感”。一旦失去了归属感,人就像浮萍一样,失去了生活的方向。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归属感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但很多时候,我们的言行可能无意中成为孩子快乐路上的绊脚石。我的朋友曾告诉我,她看到孩子快乐地骑自行车时,希望他能一直这样快乐成长。但孩子却坦诚地指出她的缺点,让她倍感打击。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在面对父母的责备和争吵时,会在内心编织一个自己很不幸的故事,觉得自己无人爱、无人理解,孤独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在《悲伤逆流成河》中,易遥因为妈妈的不理解和忽视,活在自己不被爱的观念中。但当妈妈知道她生病后,牵起她的手,带她看病时,她终于感受到了妈妈的爱。那一刻,她被治愈了,她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

大多数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只是表达爱的方式让孩子难以认同。我们都是从儿童时期成长起来的,孩子的内心感受我们都经历过。好好对待孩子,其实也是在治愈自己的童年。如果我们知道小时候的自己希望别人如何对待自己,现在就知道该如何去爱孩子。我是子谦妈妈,一个爱生活、爱分享的儿童心理、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爱好者。让我们一起在育儿的路上共同成长。


易遥的母亲是做什么工作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