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手抄报仙气高难度可复印

中秋手抄报仙气高难度可复印

中秋节是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农历八月十五的这一日,正值秋季之中,因此得名“中秋”。中秋之夜的月亮分外明亮、圆满,因此又有“团圆节”之称,其他别称如“月夕”、“秋节”、“女儿节”等。

中秋节赏月、祭月拜月、吃月饼等习俗流传至今。人们以月圆象征团圆,寄托思乡念亲之情。还有嫦娥奔月、玉兔捣、吴刚伐桂等富有神话色彩的传说,为这一节日增添了温暖和谐的氛围。

自古以来,月亮在文人墨客笔下常常寄托着各种情感。无论是相思、惆怅、感叹还是忧伤,月亮都是情感的寄托。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词句,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流传千古。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礼记月令》中早有记载,“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而“中秋”之词最早也源于此。到了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中描述了中秋月饼的情况,月饼上绘制着月宫和蟾兔的形象,有的人们在祭月后食用,有的则留存许久。

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描述的中庭景象,让人感受到中秋之夜的宁静与思念。而辛弃疾的《一剪梅中秋元月》则表达了人们对中秋丹桂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期待与迷茫。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描绘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明月升起,天涯共情人之间因遥夜而引发相思。明亮的月光令人心生怜爱,露水滋润着万物。

徐有贞的《中秋月》赞美了中秋月的皎洁与美好。无论阴晴圆缺,都无需多言,只要人间有好时节,便心满意足。

李绅的《赋月》描述了月亮的光辉与无私,照耀着乾坤,静谧空旷。人们在中秋这一天玩诗争哲,享受着美好的时光。

中秋佳节,人们或有朋友相伴,或有月光为伴。梅尧臣的《中秋月下怀永叔》描述了有朋友无明月的夜晚,以及有明月却无乐朋的孤独。

邵雍的《中秋吟》表达了中秋的美好光景,人们喜爱这一节日,但独自享受却有些困难。只有在天晴、酒美、身安的情况下,才能完全感受到这一节日的欢乐。

中秋节不仅是赏月和吃月饼的时刻,更是家人团聚、朋友欢聚的时刻。在这个充满诗意和情感的节日里,让我们共同感受那份美好与温馨。国学知识,如同中秋的明月,照亮孩子们的成长之路,成为他们最好的礼物!


中秋手抄报仙气高难度可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