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对滕文公的文言文

孟子对滕文公的文言文

彭更问孟子:“如果一个人带着数十辆车和数百人跟随,四处游走并在诸侯之间接受供养,难道不觉得过分吗?”

孟子回应道:“如果他的行为不符合道义,那么即使只是一箪食,也不能接受。但如果他的行为是合理的,就像舜接受尧的天下,那就不算过分。你认为这样还过分吗?”

彭更回答:“不,但我认为,一个士人不做事而依赖别人的供养是不可以的。”

孟子进一步解释:“你不明白以功补不足的道理。如果农民有剩余的粮食,妇女有剩余的布匹,但却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换,那么这些多余的资源就毫无用处。梓匠、轮舆等工匠都能因他们的技能而得到生活的保障。那些遵循先王之道、坚守仁义的人,却可能无法获得应有的供养。你为何重视工匠们而轻视那些为仁义奔走的人呢?”

彭更提问:“工匠们是为了生存而工作,难道君子追求道的目的也是为了生存吗?”

孟子回应:“你为何只关注他们的动机呢?只要他对你有贡献,你就可以供养他。你是根据他的动机来供养,还是根据他的成效呢?”彭更表示是根据动机。

孟子再进一步追问:“如果有一个人,他打坏了瓦片并乱涂墙壁,他的目的只是为了求食,你会供养他吗?”彭更答:“不会。”孟子得出结论:“那么你供养的人不是根据他们的动机,而是根据他们的实际成效了。”


孟子对滕文公的文言文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