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乙己与藏书秘话》
孔乙己,作为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是旧时代读书人的一种典型代表。他在“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之下,悲剧命运十分显眼。他即便陷入乞讨的境地,也不愿放弃那件破旧的长衫,因为那是他坚守读书人身份的最后精神支撑。文学作品中的孔乙己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关于孔乙己的名字由来,文中有所提及,是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语里,被人取了一个绰号。而我想通过收藏的一本古籍来进一步分享我的理解与感悟。
这是一本清代的童子启蒙读物中的一小节,是私塾童子识字的描红本。旧时孩子们练习识字,一般会从二十五个字开始练习:
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子、佳作仁、可知礼也。
之所以将这些字编成一篇识字文,是因为这些字大都笔画简单,易于初学者练习。通过韵文的编排,使得这些字更加朗朗上口,便于孩子们记忆。
据历史资料记载,此类识字文早在唐代就已出现,当时还仅仅是写作“丘乙己”。经过考证,直到明代才出现“孔乙己”的写法,明清两代“孔”和“丘”两种写法并行。而到了清代,尤其是中后期,“孔乙己”的写法更为普遍。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文字的演变,也体现了历史背景下人们对于这一人物形象的认知和情感的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