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条文章解析:“格律”大佬探讨五言和七言诗的“拗句”现象,即诗句中平仄规律的变换,是否属于科学严谨的说法?本文为您揭晓答案。
在五言非韵句中,正常格式是仄平平仄仄,如果第三、四字互换位置变成仄平仄平仄,会导致第二、四字平仄交替的明显失误。同样,在五言韵句中,正常格式是平仄仄平平,互换第三、四字后也会发生类似的问题。这种变换在七言诗中也同样存在。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这种平仄互换都会导致句中平仄交替的规律被。
对于这种现象,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一书中有明确的分类,不受近体诗平仄押韵规则束缚的诗歌可归为古体诗。启功先生在《诗文声律论稿》中也指出,三字组合中一平夹两仄或两平夹一仄,都不符合律调。这些观点对于理解“拗救”和“翻波”现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所谓的“拗救”和“翻波”,其实都是在古体诗中常见的现象,而非格律诗的特点。“拗救”论者常常将这些现象误用在格律诗中,误导读者。例如,一些著名的唐诗如诗仙的《夜宿山寺》、诗圣的《复愁十二首》其三、陆游的《夜泊水村》等,虽然被“拗救”论者列为例证,但实际上这些诗句并不符合格律诗的平仄规则,无法通过高科技格律工具的中古韵平仄检验。“拗救”和“准律句”并不能作为格律诗的可靠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