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时节,雨丝绵绵如织,槐花飘落纷纷。哑婆婆弯着腰,用她那苍老的手,一瓣瓣地将花瓣扫进青色的布帕中。村里的孩子们嬉笑她,认为她疯狂——谁会为槐花建坟呢?当货郎挑着担子路过,他随口哼起一曲:“槐花白,郎去塞外寄信回……”突然间,哑婆婆那如裂帛般沙哑的声音响彻空气:“这曲子……是他临别前唱的啊!”整个村落都了。谁能想到,六十年来从未开口说话的哑婆婆竟然能因一曲小调而唤起过往回忆。
她枯瘦的手轻轻扒开槐树根下的泥土,露出一块油纸包裹的早已干枯的槐花,花芯中凝结着褐色的印记。“这是民国三十三年清明时,他临别前塞给我的。”哑婆婆摩挲着泛黄的战地信封,“他当时说,‘等仗打完,回来娶你’,而这里就是他留给我唯一的东西。”信封里的字句在雨中模糊,但依稀可见那染血的字迹:“……替我看今年的槐花。”
货郎手中的担子颤抖不已,他没想到自己无意哼出的小调竟然与哑婆婆的往事如此契合。那曲调是他爷爷参军前最爱的歌曲,如今却成了连接两个时代的桥梁。
次日,在槐花坟旁立起了新的墓碑。人们传说,在夜晚时分,可以听到老槐树洞传出如心跳般的“咚咚”声,仿佛地下埋藏着两具紧紧相拥的骸骨。他们的爱情故事,就如同这槐花一样,虽历经风雨岁月,但依然散发着淡淡的香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