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斯行诸的文言文意思

闻斯行诸的文言文意思

第十一章:孔子曾说:“我未见真正刚强的人。”有人回应说:“申枨便是刚强的。”然而孔子反驳道:“申枨欲望太多,怎能算是刚强呢。”

评析: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欲望过多,就容易违背周礼。刚强的特质表现为无欲、有原则和有棱角。真正的坚韧和刚强,在于能够管住自己的欲望。尽管人们都希望成为有崇高理想的君子,但实现这一点需要舍弃过多的欲望,全心全意追求道义。

第十二章:子贡表示:“我不愿别人强加于我的事,我也不愿对别人这么做。”孔子认为这并非子贡轻易能做到的事,并告诫他实践起来并不容易。

评析:孔子对子贡的说法给予了否定。他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完全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孔子提醒子贡不要轻视这一点的难度。对于人性和天道的理解,并非简单的耳闻就能掌握,需要从内心的体验去理解和把握。

第十三章:子贡表示,他能够听到孔子的礼乐诗书知识,但对于老师讲解的人性和天道理论,仅仅依靠听闻是无法掌握的。

评析:子贡认为,孔子所传授的礼乐诗书等具体知识可以通过耳闻学习,但关于人性和天道的深奥理论则需要从内心的体验去理解和把握。关于宇宙运转、地球形状等话题,子贡可能从未听孔子直接讨论过。孔子关注现实世界,对形而上学的东西持一种存疑的态度。

第十四章:子路一旦听到好的观点或说法,就会立刻付诸实践。在还未完全掌握之前,他并不急于接受新的知识和学问。

评析:子路是一个行动迅速、效率高的人,一旦听闻好的观点就会立刻实践。“唯恐有闻”的态度表明他对于新事物的接纳持谨慎态度,宁愿先深入理解和实践已学的内容。这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有所不同,子路的“听”和“做”是相互独立的。把握好“闻”与“行”的平衡,避免成为只追求行动而忽视深入理解的人。

第十五章:子贡询问:“为何给孔文子以‘文’的谥号?”孔子回答说:“他聪明勤勉而好学,从不以向地位较低的人请教为耻,因此被称为‘文’。”

评析:本章中,孔子强调了“不耻下问”的重要性。他认为真正的学问不仅来源于长辈和老师的教导,更来自于一切人的知识。孔文子的“不耻下问”表现了他的谦虚和勤奋。孔子提倡的这种学习态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实现“不耻下问”需要内心强大,敢于放低身段去学习和请教。


闻斯行诸的文言文意思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