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误是日常交流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即使是专业的播音员、主持人也难免出现。人们经常能碰到各种口误,比如将“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误说成“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或者把歌曲名称《我们都是一家人》错说成《我们一家都是人》。因为口误具有滑稽性,甚至被搬上戏剧舞台。还有人故意制造口误,以吸引公众注意。
口误背后其实隐藏着语言的层级结构和认知规律。语言由语音层和语法层构成,不同层级的单位在大脑认知加工时,会发生概念或单位之间的替换、增加及整合现象。大脑机制活动有时会因为冲突与紊乱,导致言语表达失误。口误本质上是心理语言范畴的现象,是说话人心理认知表达的一种偏离。
第一种口误类型是概念替换型口误。这种口误是由于说话时失误导致概念或成分之间的替代或互换。比如,“我冒昧地问一下”被误说成“我暧昧地问一下”,或者把“你要当爷爷了”误说成“你要当孙子了”。这种口误的产生是因为大脑同时加工两个概念,其中一个概念受到另一概念的影响。其规律性表现在替代或互换的语言单位在语法性质、语音和语义上具有相同或相似性。
第二种是概念增减型口误。这种口误是说话时因失误导致概念或成分的增加或减少。如把“扁桃体”说成“扁tiáo体”,或者把“这是真正的榨菜”说成“这是zhēnɡ zhèn的榨菜”。这种口误的发生是因为前后概念相互影响,或是话语概念与大脑中所想的另一概念混淆。
第三种是概念整合型口误。这种口误是说话人将两个概念或成分各取一部分,混合为一个新的概念或成分。比如将“搭一下茬”和“接一下茬”混合成“jiā一下茬”。这种口误是人们在进行语言在线加工时,将相关或相似概念混搭所致。
除了上述三种类型,还有一些复杂的口误可能是多种类型的综合形式。比如将“出太多汗了”简化为“出tàn了”,既有概念的减少,又有概念的替换。
口误的产生原因主要是受概念或成分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关性的影响,导致心理认知表达的偏离。隐喻和转喻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两种普遍认知方式,在口误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大脑信息加工的串行和并行方式也与口误方式有关。
口误看似偶然,实则蕴含深刻的认知规律。对口误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人类的语言和认知机制。(作者:朱怀,系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重庆师范大学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