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光圈大小直接影响景深,调大光圈景深浅,背景虚化更明显,拍人像特写更出彩!

科技馆的东大厅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展项——“机械旋律”,上面布满了各式各样的机械部件和装置。其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圆形装置,它其实是一个放大版的照相机光圈,能够根据摄影师的操作调节孔径大小。

当我们探讨照相机为何要配备可调节光圈时,原因有两大点。

光圈的大小调节是为了适应不同光照环境。当环境光线明亮时,我们需要调小光圈;而当环境较暗时,则需要调大光圈,让更多光线进入镜头。

光圈与照片的景深效果息息相关。通俗地说,景深是指照片中清晰呈现的人或物的距离范围。当光圈较小时,景深较深,照片中的远近人或物体都能清晰呈现;而当光圈较大时,景深较浅,远处的背景会变得模糊,近处的人或物则更加突出。

为了更直观地解释这一原理,接下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揭示其中的奥秘。

实验步骤如下:

1. 准备一张硬纸板,并使用圆珠笔尖在纸板上钻一个直径约为1-2毫米的小孔。

2. 闭上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睛盯着稍远处的物体,并调整距离,直到物体开始变得模糊。

3. 将带有小孔的纸板放在清晰的眼睛前方,透过小孔观察,你会发现原本模糊的远处物体变得清晰了。

原理揭秘:

当我们看物体时,物体上每一点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会从各个方向进入我们的眼睛,经过眼睛中的晶状体折射后在视网膜上重新汇聚。当我们离物体太远时,晶状体无法准确汇聚光线到视网膜上,导致图像模糊。而当我们透过小孔观察时,只有朝小孔方向的光能穿透过来,从而在视网膜上形成更小的光斑,使模糊的物体重新变得清晰。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的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感光元件。直接用眼睛看物体相当于将照相机的光圈调大,而透过纸板小孔看物体则相当于将光圈调小。当光圈变小时,远处的物体也能清晰可见,实现了较深的景深效果;反之,当光圈变大时,只有近距离的物体清晰,远处的背景相对模糊,实现了较浅的景深效果。

除了上述实验,这种方法在看太近或太远的物体时也同样有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自行探索其中的原理。

值得注意的是,“光圈改变景深”和“小孔成像”虽然都与“小孔”有关,但从原理到现象都有显著区别。科技馆中还有其他与小孔成像相关的展项,大家不妨去探寻一下,对比两者的差异吧。

(由科学技术馆展览教育中心李博供稿)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