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去冬来,品尝白菜的韵味(走进人的餐桌文化)
随着季节的变换,卓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利用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室内培育的蔬菜生机勃勃。郑明辉摄影。而在新疆乌苏市皇宫镇泉水沟村,大白菜喜获丰收,员志愿服务队正在帮助村民收获这一冬季的美味。李仁锡摄影。
随着秋去冬来,大地纳藏万物,北方的田间地头呈现出一片丰收的景象。此时的大白菜鲜嫩清甜,成为冬日餐桌上的常客。
白菜,自古以来就受到文人墨客的赞赏。宋代范成大曾形容其美味如同蜜藕,刘禹锡也曾感叹未能品尝到晚秋的菘菜为遗憾。尽管白菜价格实惠,但其食用价值却不容小觑。民间常有食客称赞其“冬日白菜赛羊肉”、“白菜胜百菜”。中医认为白菜微寒味甘,具有养胃生津、除烦解渴、利尿通便、清热解毒的功效。
从现代营养学角度看,白菜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水分等营养成分。其中维生素C含量高于苹果和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预防感冒。在寒冷干燥的冬季,容易出现皮肤粗糙干裂、口鼻干燥等问题,而白菜的丰富维生素和水分能够提高身体抵抗力,滋润肌肤。
白菜作为我国的原产和特产蔬菜,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中期。其历史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半坡遗址,当时我国古代先民已经开始种植白菜。白菜最早被称为“葑”,后来被称为“菘”。宋朝时开始出现“白菜”的称呼。白菜在明朝时期传入半岛,并衍生出泡菜。到清代乾隆年间,北方大白菜通过京杭大运河等渠道广受欢迎,逐渐驰名中外。
如今,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优良的白菜品种,如核桃纹、青麻叶等,并一直延续至今。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白菜已由秋季单季栽培发展为四季栽培。每年播种面积达到4000万亩,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蔬菜作物之一。我国白菜育种实力也突飞猛进,育成了多种高品质、耐贮运的品种,如京秋系列和娃娃菜等。这些品种的诞生解决了生产上的难题,推动了白菜产业的繁荣发展。
尽管冬季可选蔬菜品种繁多,但大白菜依然深受人们喜爱。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大画家齐白石对白菜情有独钟,称白菜为“蔬之王”,并创作了众多生动的白菜作品。白菜的朴素无华、淡而有味、清清白白的寓意,蕴对传统饮食的热爱和传承。
白菜是餐桌上的重要一员,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家常便饭还是高档宴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在寒冷的冬季,品尝一碗热腾腾的大白菜,感受其美味与文化的交融,是一种别样的享受。(作者:农业博物馆)
(来源:文化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