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短视频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不少以“罐头笑声”作为标配,让人们在爆笑类短视频和段子手大号的陪伴下解压娱乐。这种现象使得“笑声消费”成为综艺领域的刚需,从而也提高了喜剧表演的专业性和难度。近期,《脱口秀》圆满落幕,另一档创新型喜剧竞演综艺《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接棒登场,力图打破传统表演框架,拓宽喜剧创作的边界。
这档大赛集结了黄渤、徐峥、于和伟、李诞等高票房演员和喜剧人担任评委,还有出品方主持人马东加持,可谓星光熠熠。尽管有《互联网体检》《这个杀手不大冷》等受到广泛关注的优秀作品,但大赛在赛制和理念上的创新尝试依然受到不少争议。
作为一档全新的综艺节目,打破传统圈层的壁垒并不容易。《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致力于挖掘“新新喜剧人”,还将目光聚焦于幕后编剧,通过展现作品创作过程,将“共创”概念引入公众视野。喜剧的成功离不开演员与编剧的共同努力,尊重编剧并突显他们的价值,对于推动喜剧行业的良性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为了涵盖更多元的喜剧形式,节目包含了素描喜剧、漫才、独角戏、音乐剧、默剧等,并借鉴了《乐队的夏天》的“科普属性”,相关喜剧知识。新锐面孔的喜剧小队通过共同创作和公演磨合,努力打造“新新喜剧社团”。
节目中的喜剧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引发观众和网友的热烈讨论。有的作品如《互联网体检》反映了社会热点,引发观众共鸣;而有的则被指缺乏铺垫和反转,丧失了喜剧的惊喜。正如李诞所评,喜剧的“包袱”需要恰到好处,过于直白的笑点铺陈容易让观众猜到接下来的情节。
值得一提的是,《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将幕后编剧推到台前,让他们接受聚光灯的照耀。在喜剧生态链中,编剧常常隐身幕后,这次大赛的举措体现了对内容创作者的尊重和认可。例如,《三毛保卫战》背后的编剧多明与团队成员反复切磋、打磨,用正剧的技巧展现了一个荒诞情景,获得了观众的大笑和认可。
于和伟等演员也感叹这个节目展示了喜剧的无限可能性,不仅面向编剧,也给了一批腰部演员再度发挥的机会。这也给喜剧创作者带来启示:在笑声“通货膨胀”的时代,除了批量生产笑料,更需要用心做出精品经典,关注结构、雅俗共赏与批判现实的尺度拿捏尤为重要。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在挖掘新喜剧人才、推广原创作品、关注编剧价值等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对于推动喜剧行业的良性发展和内容深耕具有积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