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欢迎关注【影像派】。今天,我将以影像视觉艺术的视角,通过几首宋诗词切入,探索诗词中的美学宝藏,将其作为我们摄影创作的灵感之源。也希望为摄影爱好者提供多一个解读经典的外部视角。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一、诗词中的对比与摄影中的对比

在诗词中,对比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摄影中,对比也是一种构图手法,涵盖色彩、大小、形状、高低、远近、质感、动静等维度的对比。

以王维的《江雪》为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渔翁形成前后对比。这种将人置于辽阔天地之中的表现手法,在风光摄影中尤为常见。人的元素为风光作品注入生命与活力,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反衬大自然之壮丽。

摄影大师何藩的作品中,常引入“人”这个重要元素,为风光作品注入生命。人与自然环境在空间上形成小与大、近与远的视觉对比,增强纵深感。

二、诗词中的对仗与摄影中的对称

对仗,又称对偶,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创作手法。在摄影中,对称构图与之有相似之处。从形式对仗的角度,摄影中的对称构图如轴对称、中心对称等,表现和谐之美。

以图2-4为例,左侧近处的泗洲塔与右侧远山的广播电视塔形成对称关系,虽然都为塔,但功能、历史背景不同,形成了一种对仗关系。我们在摄影选材或构图时,可以思考如何构建这种对称或对照关系。

三、诗词中的色彩运用与摄影中的配色

在诗词中,诗人善用色彩描绘场景,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摄影中,色彩搭配亦至关重要。我们可以用有限的色彩表现丰富的视觉世界。

补色潮流在诗词和摄影中都有体现。如诗词中的“红”与“绿”,摄影中的红与绿也是补色关系,若搭配得当,可以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类似地,摄影中的黄与橙也是邻色组合,给人以清新、明净之感。

诗词中还有多色兼修的例子,如“孤村落日残霞,一点飞鸿影下”。在摄影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多色搭配的技巧,构建色彩丰富而又不显杂乱的作品。

通过对诗词的分析与品读,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了许多可以横向迁移、跨界应用的摄影理论。这些传统文学作品仿佛告诉我们,杰出的诗人也是造诣颇深的影像艺术家。若赋予他们一台相机,他们将会是不折不扣的摄影大师。希望这篇文章能为大家提供摄影创作的灵感和启发。感谢大家的阅读和支持!若喜欢我的文章,请点赞、收藏和评论。专注摄影,关注【影像派】,一起感受摄影的魅力与精彩!


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