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在观赏风景的时候,
也悄悄成为了别人的风景。
明月照亮了你的窗子,
你的梦,却点亮了别人的心灯。
1935年,卞之琳受好友李广田之邀,来到泉城济南任教。在这座家家泉水、处处垂柳、城中桥多的城市里,他汲取灵感,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诗作《断章》。他曾与沈从文神交已久,终于在青岛得以相见。沈从文在青岛的房间内,读完卞之琳的诗稿后赞不绝口,并资助其自费出版新作《三秋草》。这段“闻风相悦”的往事,成为了文坛的一段佳话。
泉城的桥,给了诗人创作的灵感。1935年,卞之琳从日本归来,应好友之约来到济南。山东省立高级中学附近的杆石桥,或许给了他创作的启发。同年秋季,他创作了著名的诗作《断章》,在新诗领域树立了里程碑。诗人的哲思在清澈的流水中升华,在桥上、窗口、明月之间流转,如梦如幻。这首诗的魅力在于主客体之间的诗意转换,相互映照,构筑了空灵、隽永的新诗美与真。
卞之琳,这位从江苏海门走出的诗人,自小便开始写诗。进入北大后,他师从徐志摩,得到了诸位前辈的赏识。沈从文在给卞之琳的信中,对他的诗表示赞赏,并认为可以将其推上诗坛。沈从文还曾为卞之琳的诗集《群鸦集》起名,并热情地向读者推荐。卞之琳得到这些支持,觉得自己非常幸运。
1933年春天,卞之琳带着诗稿《三秋草》拜访了沈从文。沈从文在青岛执教,见到卞之琳的诗稿后大为赞赏,并慷慨地资助其出版。这本诗集成为卞之琳出版的第一本诗集,收录了他的18首诗,开启了他丰富的诗意人生。沈从文的帮助不仅仅是出资赞助,还为诗集题签、作序推荐。
在沈从文的提携下,卞之琳被视为新月派诗人。而他自己也在青岛遇见了张充和,改变了他的诗歌创作路径和人生命运。他们在沈从文的家中相识,因为共同喜欢文艺而相谈甚欢。卞之琳对张充和心生情愫,但由于种种原因,两人最终擦肩而过。这段感情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一段令人感伤的往事。
卞之琳的名字在诗坛上熠熠生辉。他虽然在上海浦东中学理科专业出身,但进入北大后转向英文学系,并开始着手写诗。他的诗曾受到徐志摩的影响,但在听了徐志摩的课后,却与之分道扬镳。他的诗集《三秋草》和《鱼目集》的出版,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沈从文对他的欣赏和支持,使得他们的关系成为文坛上的一段佳话。
如今,“闻风相悦”的故事仍在延续。卞之琳与沈从文的交情,堪称文坛的一段佳话。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文学的力量可以超越时空,让不同的灵魂在文字中相遇相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