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全国多地频发冰雹和大风天气,引发了广泛关注。在前不久的一场特大冰雹北京后,一则消息在众多关于“冰雹”的讨论中显得颇为特别,那就是由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师生组建的“冰雹课题小组”发起的“冰雹换玛瑙”活动。
这个课题组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篇题为“冰雹也能换玛瑙?”的推文,详细介绍了他们的研究目的、冰雹换玛瑙的具体活动内容、冰雹收集步骤,以及目前的冰雹样本研究成果等。根据该团队的介绍,他们是为了探究冰雹这种极端天气现象的内在规律,从而发动公众帮忙收集冰雹样本。
为什么要收集冰雹呢?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类似冰雹这种极端灾害天气的频率和强度变化仍是一个未解之谜。自2021年起,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张庆红教授课题组就长期发起了这项活动,邀请公众通过收集冰雹参与科学研究。课题组负责人林翔羽博士解释,冰雹内部有着独特的透明与不透明生长层交替出现的现象,他们希望通过实地收集的冰雹样本,进行实验室分析,探究冰雹的生成机制和内部构造。
虽然课题组用玛瑙作为鼓励大家参与活动的礼物,但实际上,大多数志愿者并不是为了玛瑙而来的。他们中很多人是气象系统的同事,参与过一次活动后,第二年还会主动帮忙收集冰雹。林翔宇介绍,课题组更关注冰雹事件的成因,一般会与气象局合作,研究冰雹的形成过程。而收集到的冰雹样本可以用于研究微物理参数化方案,有助于更早预测冰雹,对冰雹进行正确评估,为民众提供更多的应急避险时间。
那么,如何收集冰雹呢?需要志愿者在天气变化时及时关注,一旦发现有冰雹形成,就按照要求收集外表、大小、数量达到一定要求的样本。收集到的冰雹需要合理保存并记录下相关信息。联系课题组后,课题组会迅速派人携带便携式冷冻设备取回样本,并赠送精美的玛瑙纪念品。
这个项目的长期目标是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造福民众,减小冰雹造成的灾害。据林翔羽介绍,课题组在9年内已经成功收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冰雹样本,而“冰雹换玛瑙”的活动也得到了众多志愿者的积极响应和帮助。今年5月9日,课题组用征集到的冰雹做出的最新研究成果正式发表。
这个“冰雹研究小组”的工作充满了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他们通过实际的研究工作,不断探索和解读自然现象的奥秘,以期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造福于民众。让我们为他们点赞,也期待他们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收获更多硕果(冰雹)。(综合九派新闻、北京大学、冰雹课题小组来源: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