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作家余华在小学一年级时,曾天真地以为全世界只有一个伟大的作家,他就是鲁迅。
鲁迅,这位举世闻名的文豪,留下了无数发人深省的作品。他的文章深度非凡,常常让人读完之后,感觉有所领悟,却又难以言表。唯有经过岁月的沉淀与洗礼,再次细读,才能领悟其中的深邃与智慧。
鲁迅笔下的作品,如孔乙己、闰土等角色,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孔乙己在世人嘲笑中生存,最终在众人的闲谈中离去,讽刺意味十足。而阿Q甚至连一个正经的名字都不被赋予,让人感叹人生的无常与无奈。
特别是闰土的形象,让人深有同感。初读时,我们或许无法理解其深意,但再读时,却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生活的真实面貌。鲁迅的笔尖犀利,他不仅揭示了百姓的麻木和无知,也揭开了背后的世态炎凉。
回想小时候读《少年闰土》这篇文章,我们或许只被鲁迅和闰土的分别所感动。但现在再读,我们才发现,那不仅仅是故事,更是生活的写照。
有一年正月,鲁迅家举办盛大的祭祀活动,这是三十多年才轮到一次的大事。因为贡品和祭祀用具众多,怕被人盗窃,鲁迅家征得父亲的同意后,让做工的忙月带着他的儿子来祀具。这是鲁迅与闰土的初次相识。或许是孩子之间天生的亲近感,他们不到半日便以兄弟相称。闰土忘记了父亲“见到鲁迅要叫少爷”的叮嘱,两人很快成为形影不离的玩伴。那时的鲁迅和闰土之间没有任何隔阂,他们都不懂“地位、”的含义。但随着正月的结束,闰土必须回到农村,而鲁迅也要回到书房继续读书。这次短暂的交集后,他们的人生几乎成为两条平行线。当时他们都未曾意识到生活的真实面貌和人生的复杂性。
时隔三十年后的冬天,鲁迅回到故乡变卖家产时再次见到了闰土。儿时的回忆涌现出来。但面对成年的闰土时,他们之间的地位差异和生活的残酷现实使得重逢变得尴尬而沉重。闰土不再是那个活泼的少年,而是被生活折磨得疲惫不堪的父亲。他们的生活只剩下艰辛的劳动和为了生存而挣扎的现实。《少年闰土》这篇文章揭示了阶层之间的隔阂以及一个人在社会面前不得不妥协的现实。就像闰土一样我们每一个人都被生活磨砺成不得不遵守社会规则的人面对着生活的压力和现实我们常常需要放下童年的纯真和梦想去为生活奔波忙碌于生计之中我们不得不成为生活的但内心仍需要保留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这篇文章之妙在于它真实地描绘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活的残酷现实让我们深刻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文|山橘姑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