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打造人工智能新高地
自创立以来,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凭借深厚的资源和独特的发展策略,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上海人工智能领域的领跑者之一。五年多的时间里,试验区如同一位大胆的“开路者”,深耕其“试验田”,集聚了超过200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其中智能服务机器人集群的总产值已突破百亿大关。
作为上海市着力打造的四大人工智能融合创新载体之一,试验区自2019年7月获市批准成立以来,便迅速吸引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在这片热土上,已建立起上海市智能服务机器人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为新兴生产力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与其他融合创新载体形成错位互补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机制。
试验区拒绝了所谓的“内卷”,以开放的心态专注于发展。相关负责人介绍,试验区的空间优势和服务优势显著,拥有近720万方的存量载体,并计划未来开发更多增量载体。这里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智能机器人等标志性产业,同时前瞻性地布局高潜力产业。试验区积极引进和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如海神机器人、鲸鱼机器人和智世机器人等。
借助世界人工智能、进博会等国际性展会平台,试验区成功举办了多项重大活动,推动了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的签约落地。目前,试验区已形成了从核心零部件配套到应用落地的“5分钟”产业生态圈。其中,非夕科技、节卡协作机器人等在行业内取得了显著成就。
除了产业发展,试验区也注重企业服务体系的建立。围绕企业发展和人的需求,试验区建立了一个五链一体的服务体系,包括应用链、人才链、资本链、创新链和产业链。通过精准匹配应用场景供需,推动人工智能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试验区也注重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试验区的目标不仅仅是打造一个产业地,更致力于打造一个融合之城。通过国际方案征集和城市设计,试验区提出了“双引擎、双配套”的理念,并引入了“盒子”概念,打造服务半径为五分钟的服务圈。试验区还注重城市文化建设,将产业地标、文化长廊、绿地空间与共享盒子相结合,打造未来城市的“微样板”。
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在五年的发展中凭借其独特的策略和优势成功吸引了众多企业和人才的。通过拒绝内卷和内耗的发展方式,建立起完善的产业生态和服务体系,并注重与城市文化的融合。试验区的成功经验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