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的解释是什么意思

非的解释是什么意思

对此,洛杉矶临床心理学家瑞安·豪斯在《赫芬顿邮报》的专栏中强调:“间接表达愤怒是一种防御机制。”职业心理医师迈泰·特朗泽对此表示认同,她指出:“这种沟通模式往往源于对冲突的恐惧,或是童年时期压抑情绪的习惯。它掩盖了真实的需求或感受,使得信息传达变得隐晦模糊,对方往往无法理解我们的意图。”

以下是人们常常使用的含有“有毒”句式的表达方式,以及它们所揭示的心理真相和解决方法:

1. “我就这么一说,你别当真。”

这句话以玩笑的方式抛出,却了人们难以直接表达真实想法的困境。特朗泽分析道,这是一种“说了又好像没说”的沟通方式,既希望对方听懂言外之意,又不想对真正的意思负责。她建议:“直接表达‘我的想法是……’更为妥当。虽然这需要勇气,但清晰的表达有助于建立真诚的对话。”

2. “行行行,我这就做。”

伴随着一声叹息的妥协,往往暗示着消极抵抗的开始。答应任务后的拖延、敷衍甚至是彻底摆烂,都是常见的现象。特朗泽指出:“这是‘软性’,本质上是委婉地表达不满。在亲密关系或职场上下级之间尤为常见。”她建议:“应坦诚告知自己的真实感受,例如:‘我现在不想做,能否晚点处理?’”

3. “这对你来说真是太好了(才怪)。”

表面上的客套话背后,往往隐藏着嫉妒、苦涩或愤愤不平的情绪。特朗泽强调:“重点在于‘对你来说’这个表达,它建立了一道无形的墙,让人觉得我们并非真心为对方高兴。”更得体的表达方式是:“我为你高兴,虽然我也希望同样的好事能发生在我身上。”

4. “你太往心里去了。”

这个“太”字本身就是一种评判。特朗泽解释道:“这是对他人感受的价值审判,否定他们的真实感受。”当敏感被当作弱点遭到指责时,这句话只会带来伤害和愧疚,而非促进对话。她建议:“在人际交往中,应尊重他人的性格,尝试了解是什么让他们感到受伤。”

5. “很抱歉你会这么想。”

如何消除自身的被动攻击性呢?


非的解释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