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伯克段于鄢的历史故事(隐公元年)
当初,郑国的武公迎娶了申国的女子,名为武姜,她生下了庄公以及共叔段。庄公出生时,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起名为寤生,对此感到厌恶。她偏爱共叔段,希望他能成为下一任君主。她多次向武公请求,但武公并未答应。
庄公继位后,武姜为他请求封地。庄公回应说:“制这个地方是个险要的城镇,虢叔就死在那里。其他的城镇都听从你的命令。”于是,他给了武姜京这个地方,并称呼共叔段为大(通太)叔。对此,大臣祭仲表示担忧,认为京的城墙超过制度规定,可能会导致的危害。庄公却表示,这是武姜的要求,他无法避免。祭仲劝诫说,如果共叔段的势力过大,必然难以控制,但庄公却表示要耐心等待。
不久后,共叔段扩展势力,人马,准备郑国。这一消息被夫人给了庄公。庄公得知时机已到,命令子封率领京。共叔段逃离到鄢地,庄公随后追击至鄢并战胜了他。这个故事被记载为“郑伯克段于鄢”。
共叔段之所以被称为“不弟”(通悌tì),是因为他不服从兄长的领导;而庄公在战争中表现出君主的权威,故称为“克”。书中提到“郑伯”,是讥讽他没有尽到教育弟弟的责任。整个事件反映了郑国内部的权力和兄弟间的矛盾冲突。
之后,武姜被安置在城颖,庄公曾后悔自己的决定。而颍考叔得知此事后,向庄公进言,建议他们母子和好。庄公听从了他的建议,与母亲重新建立了和谐的关系。君子评价颍考叔为纯孝之人,他的行为不仅影响到了自己的母亲,还影响了庄公。就像《诗经》所说:“孝子不匮(通缺),永锡(通赐)尔类。”这正是对颍考叔的赞美。
注释:
①本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讲述的是春秋时郑国的故事。郑伯克段于鄢是历史上著名的兄弟之争事件。
②文中的一些词汇和句子有特殊的含义和背景知识需要了解,比如“隐公元年”、“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等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同时也有一些特定的地名、人名和制度需要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