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差怎么用计算器

标准差怎么用计算器

那么,“三体计算星座”究竟是何方神圣?它的作用又是什么呢?《环球》记者特此采访了之江实验室的相关专家。

据了解,传统的卫星数据处理方式存在着许多瓶颈,例如数据传回地面的过程受限地面站资源和带宽等因素,仅有少部分的有效卫星数据能够成功传回,而且数据时效性差。而“三体计算星座”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诞生的。

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王坚对《环球》记者介绍说,“三体计算星座”是由之江实验室与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的太空计算基础设施,规模将达到千星。这一设施将通过在轨道上实时处理数据,打破传统卫星数据处理效率的限制,推动人工智能在太空的应用和发展。

王坚强调,“我们不仅仅是发射卫星,更要构建太空计算星座,将计算能力带到太空,实现计算卫星之间的互联互通,从而把人工智能带入太空。”

之江实验室的计算星座项目已经启动,并计划在今年完成超过50颗计算卫星的星座布局。之江实验室总工程师赵志峰对《环球》记者透露了这一信息。

在2024年的乌镇世界互联网上,之江实验室首次公布了“三体计算星座”项目,计划协同全球合作伙伴共同建设千星规模的天基智能计算基础设施。一旦完成,整个太空的计算能力将达到惊人的1000P(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

据《环球》记者了解,首批入轨的12颗计算卫星均配备了星载智算系统和星间通信系统,能够实现整轨卫星的互联,并在太空中进行数据处理。这一星座还搭载了高达80亿参数的天基模型,能够处理从L0到L4各级别的卫星数据,并执行异轨卫星激光接入、天文科学观测等任务。

之江实验室的星载智能计算机作为计算卫星的核心载荷,成功将卫星算力从T级提升到P级,实现了10到100倍的提升。星载高通量路由器作为星座天地网络互联的核心设备,完成了星间、星地和星内的高速网络传输。而天基分布式操作系统则像是一个“星座资源管家”,统一管理星座的算力、存储和网络资源,实现计算任务的编排调度及应用状态监测。


标准差怎么用计算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