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述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的传奇故事——阿诗玛。下面,让我们一同来探索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我们继续接上一部分的内容,共同学习“阿黑赶回家”这一章节。
在叙事长诗《阿诗玛》中,有一段关于牧羊人阿黑的生动描绘。他来自彝乡阿着底,一路放羊,来到了一个美丽的地方——大江边。在这里,他度过了三年的时光,学会了射箭、唱歌,听到了许多动人的歌声。他学会了祖传的十二种礼仪,掌握了世间所有的美好旋律。
有一天,阿黑做了个可怕的梦,梦里有青蛇盘踞在家门口,血流成河,还有十只黄面狗争抢骨头。梦醒后,他心中不安,急于回家。经过三昼夜的跋涉,他终于回到了阿着底。眼前的景象让他心痛不已:家门前的松毛红彤彤,地上的荞杆被踩成粪草,饿狗争抢骨头。
他看到了年迈的母亲和悲伤的父亲,心中充满了忧虑。母亲告诉他,阿诗玛被巴拉家抢走,已经三天三夜了。阿黑伤心欲绝,坐在床边,忧郁地吹起笛子,笛声诉说着他的悲伤和对阿妹的思念。
在接下来的故事中,我们会共同学习“去救阿诗玛”这一部分。现在让我们来听听黄建明教授对这部分内容的解读。
黄教授提到,我们彝族撒尼人过去也会去远方放牧,放牧的地方会根据季节和地域的差异来选择。比如圭山一带因为草木茂盛,是撒尼人较多的居住地;而到了冬季,他们会选择去比如“盘江”等温润的地方放牧。历史上撒尼人的放牧行为受文化、地域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传统。文中提到的“楠米楠得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的象征,可能指的是物产丰富、气候温润的地方。至于文中提到的“诗铺露提资”,根据李纯庸前辈的解读,可能是用某种方式来计数唱歌的数量。这一部分的内容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值得我们深入挖掘。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学习下一章节的内容:“去救阿诗玛”。敬请期待!
感谢大家的聆听和支持!希望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下期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