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的玉林街区,拥有众多的咖啡店,许多人在这些独具匠心的店铺里打卡拍照。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一些创新者在开辟自己的生存之道。就拿杨沛珩来说吧,去年他无奈地关闭了经营了快四年的社区咖啡店,但是他没有选择远离咖啡行业,而是选择了另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在菜市场上烘焙咖啡豆。
在5月的一个清晨,杨沛珩与他的合作伙伴在玉林综合菜市场一处仅仅几平方米的摊位里开始了新的征程。虽然还在试营业阶段,仅仅开业一周的时间,他们面临的市场压力超乎预期。起初他们的本意是想出售优质的咖啡豆而非咖啡饮品,然而现实情况是咖啡的销量远远超过了豆子。杨沛珩告诉本报记者,关闭咖啡店并非放弃咖啡事业,只是希望找到一种全新的方式来继续热爱的事业。融入菜市场更像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具象表达。
在杨沛珩看来,咖啡豆就像一种农产品,与市面上的蔬菜、水果无异。他将摊位定位为炒货铺而非咖啡店。他对这片生活多年的玉林片区有着深厚的感情,认为咖啡也可以是一种脱离技术和专业的生活享受。他解释说:“对于大多数顾客来说,他们并不在意咖啡背后的技术或专业度。他们更关心的是口感和喜好。就像去菜市场买辣椒一样,只要告诉摊主你想要辣的或不辣的就行。”杨沛珩强调,他的目标是让更多人通过生活化的场景来享受咖啡,体验环境化的咖啡文化。这种新型咖啡销售模式可以称之为菜市场咖啡文化体验馆更为贴切。他认为这是让咖啡融入更多家庭生活的绝佳方式。
谈到成本问题,杨沛珩表示菜市场咖啡摊的最大优势在于租金低廉。相较于传统咖啡店高昂的房租和水电费用,菜市场摊位的租金每月仅需一千元。过去的咖啡店在收入方面一直勉勉强强,勉强达到收支平衡的水平,而菜市场咖啡摊却在试营业期间便展现出了可观的销售额。据悉,杨沛珩的摊位所售卖的咖啡价格亲民,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根据菜单上的信息来看,最便宜的咖啡售价不到十元一杯,而最贵的也不过三十元一杯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