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古代诗歌文化丰富多样,内含深邃哲理。在这众多诗歌中,哲理诗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质朴的语言,形象的描写,巧妙的设喻,展现出浓厚的哲理意味,让人读后深受启发。说到哲理诗,自然会联想到宋诗,因为宋代是我国哲理诗的繁荣时代,“理趣”也是宋诗的灵魂所在。
无论是卢梅坡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还是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亦或是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都充分展现了宋诗的魅力和人们的喜爱。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的《观书有感其一》,便是宋代哲理诗的杰出代表之一。
这首诗由朱熹创作,作为他组诗作品《观书有感二首》的首篇,通过“观书”的感受揭示深刻的哲理。相比于第二首的借事说理,第一首的借景喻理更为生动巧妙,因此流传更广。
诗中首先描绘了一个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这个池塘宛如一面镜子,展现出天的光彩和云的影子在水中不停变动的景象。这两句诗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蕴深刻的理性思考。什么样的水才能如此清澈,反映出天光云影的变化呢?答案很明显,这个池塘的水必须很深很清。
接下来的三四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进一步揭示了池塘水清的奥秘。如果要问池塘为何如此清澈,答案是因为它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这个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很容易观察和理解。那么它蕴什么哲理呢?由于这首诗题为《观书有感》,因此不难得出,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是用来比喻人只有不断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和进步。反之,一个人有深厚的学问,必然有其深厚的渊源。
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是一首典型的借景喻理的名作。通过描绘半亩方塘的景象,形象表达了读书、学习新知识的感受。只有不断学习新知,保持思想的更新,才能避免成为一潭死水。希望我们都能时刻保持思想和知识的更新,不断进步。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