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柑橘类水果的故乡,我国的柑橘产量和销量均居世界第一。柑橘也是国内栽培面积最广、产量最高的水果之一。柑橘种类繁多,如同家族繁荣。今天我们吃的柑橘大多是经过选育的杂交品种,野生的柑橘已经难以寻觅。
虽然我国有许多优秀的柑橘品种,但不少品种是在海外培育后再引入国内的,例如蜜桔、脐橙、葡萄柚、血橙以及耙耙柑等。这些海归品种几乎占据了我国柑橘市场的主流,其中“丑橘”和“耙耙柑”尤为引人注目。
虽然丑橘和耙耙柑都是柑橘类水果,但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耙耙柑不仅仅有一种形态,有的带有凸顶,有的则没有。而丑橘也有凸顶,那么如何区分丑橘和带有凸顶的耙耙柑呢?
丑橘的凸顶相比耙耙柑更为显著,两者的果皮状态也不相同。丑橘的果皮较厚且粗糙,外观不太美观,因此被称为丑橘;而耙耙柑的果皮则更为细腻,既薄又软。在四川方言中,“耙”指的是软或松散的意思,因此得名耙耙柑。虽然两种水果摸起来都有松垮垮的感觉,但耙耙柑的表现更为明显。
除了外观,丑橘和耙耙柑在内皮和口感上也有所不同。剥开皮后,耙耙柑的内皮要比丑橘薄很多。在口感上,丑橘更为清脆,而耙耙柑则更加软糯,甜度较高,特别是成熟度较高的耙耙柑,味道几乎是纯甜。
丑橘,也被称为丑柑、不知火或丑八怪。它起源于1972年的日本长崎县,是清见桔橙和中野3号椪柑的杂交品种。在日本,人们习惯称它为“不知火”。丑橘在2000年被引入我国,主要种植在四川眉山、浦江、内江等地,重庆、湖南、浙江等地也有少量种植。
耙耙柑则是春见杂柑的一种,于1979年在日本静冈市清水区培育成功,2001年被引入我国。其主要产地包括四川、湖南、福建等地。因为人们通常在初春时节遇到它,且它是清见桔橙和2432椪柑的杂交品种,因此得名“春见”。
除了丑橘和耙耙柑,我国还引进了许多其他品种的柑橘,如濑户见、媛小春和明天见等。这些品种都是清见桔橙和其他柑橘的杂交后代,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口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