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我们为人处世有什么启示

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我们为人处世有什么启示

人类虽然是动物界的一员,但与一般动物存在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人类拥有独特的文明能力。

“仓库充实,人才知礼节;衣食充足,人才知荣辱。”这一理念源于《管子牧民》。在解决基本生存问题后,人类对于礼节和荣辱的追求显得尤为迫切。这也是人类超越普通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

虽然有些人可能在满足基本需求后仍然忽视礼节和荣辱,但这并不代表他们还没有从动物界进化过来。相反,这些人可能暂时脱离了人类社会,更像是回到了动物状态,甚至某些行为连普通动物都不如。例如,那些为了利益而违法犯的人,将他们归为动物都是对动物这个词的侮辱。

那么,什么是知礼节、知荣辱呢?简单来说,就是知道何为规矩、礼貌和尊重,以及何为荣耀、羞耻和自我贬低。自从人类社会从野蛮走向文明,尽管其间不乏征伐、和强者对弱者的剥削,但这些只是涤荡污浊过程中的短暂现象。

礼节和荣辱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标准,而在此基础上,人类还有更高的追求。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在解答弟子仲弓和子贡的疑问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将不希望自己经历的事情加诸于他人身上。我们可能无法时刻展现出笑容,无法在别人困难时伸出援手,也无法在他人缺衣少食时提供物质帮助。在与他人交往时,我们应该保持表情自然,而非冷漠或凶相;在他人需要帮助时,我们应该给予方便而非阻碍;在他人困境中,我们应该避开视线而非嘲笑和讽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人类身为文明社会成员的基本行为准则。遵循这一准则,人类的存在价值将得到提升。孔子在《论语》中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阐述了仁爱和宽容的重要性。

身为文明社会的成员,当我们真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我们的人生价值也就得到了提升。这正是《论语》中所强调的“仁”的体现。通过遵循这一准则,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我们为人处世有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