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山皮影戏,也称作滦州影、乐亭影或驴皮影,是皮影戏中影像规模较大的种类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末期,并在清末民国初年达到盛行,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该艺术形式在明朝万历年间,得到了滦州落地秀才黄素志的重大改良,他在关外的沈阳对滦州皮影的影卷、影人雕刻材料、脸谱和唱腔进行了创新,因此被许多学者视为滦州皮影的渊源。由于清代初年满清人入关,皮影戏受到了满人的喜爱,从而更加兴盛。
在皮影戏《五锋会》的选场中,唐山皮影戏的演出通常包含五种分工:拿线(操纵)、贴、打、拉和唱。演出队伍中有两位拿线师傅(操纵者),一位鼓板师傅,以及演唱和伴奏的演员。唐山皮影戏的主要操纵者被称为“上线”和“下线”,同时辅助操纵的人称为“贴线”。影人的动作通过握持主杆和手杆的三根杆子来完成,要求操纵者具备高超的技巧。
唐山皮影戏以乐亭方言为基础,擅长唱功,属于板腔体。其基本板式包括大板、二性板、三性板、散板等,还有各种因特殊句式而得名的腔调。
在伴奏方面,唐山皮影戏分为文场和武场两部分。文场的伴奏称为“拉”,武场则称为“打”。传统影戏中,只有两个人专职伴奏,一人负责板鼓,同时打鼓板、钹、锣;另一人拉四,同时打堂鼓。其他打击乐器如小钹、手锣则由演唱者兼奏。
皮影的雕刻与造型是一门精湛的艺术。雕刻过程包括刮皮浆皮、拓样雕刻、着色涂油、拼钉装杆等步骤。其中,刀口和上色最能体现雕刻艺人的水平。
唐山皮影戏的人物行当齐全,包括生(文、武小生)、小(旦)、髯(老生)、大(花脸)、花生(丑)等。演出时,需要搭建一个高台,四周用幕帐围起,面对观众的一面是白布(早期为白棉纸)做的影窗。影窗后摆放着影卷、影人、道具等,上方悬挂照明灯。
在乐器方面,主要的伴奏乐器是四胡,此外还有鼓板、单皮鼓、堂鼓、大锣、小锣、铙钹以及各种乐器,如唢呐、笙、笛子、二胡、琵琶等。这些乐器的演奏为皮影戏增添了丰富的音乐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