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拥有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其以温文尔雅的风貌著称于世。
礼仪文明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内容博大精深。
在初次见面时,我们常说“久仰”,长时间未见则说“久违”。对于未能认清的人,我们会谦逊地表示自己的目光拙钝,称之为“眼拙”。当需要向人道歉时,我们会说“失敬”。
当请求他人批评时,我们表达为“指教”;寻求原谅时则说“包涵”。请人帮忙时我们常说“劳驾”,寻求方便时表达为“借光”。打扰他人时我们表示歉意地称其为“打扰”,对于是否适宜则表达为“冒昧”。寻求解答时我们问“请问”,请求指点时表达为“赐教”。对于他人的见解,我们称赞为“高见”,而表达自己的意见时则谦虚地称之为“拙见”。
探望别人我们称之为“拜访”,宾客到来则说“光临”。陪伴朋友时我们表达为“奉陪”,中途离开时表示歉意说“失陪”。等待客人时我们恭敬地“恭候”,迎接客人时表示歉意说“失迎”。他人离开时我们道别说“再见”,送人离开时则说“留步”。顾客的来临我们称之为“光顾”,回答他人的问候时说“托福”。询问他人年龄时我们礼貌地询问“贵庚”,对于老人的年龄则尊称为“高寿”。
在敬词方面,“令”字多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如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等。“贤”字用于平辈或晚辈,如贤弟(称自己的弟弟或比自己年龄小的男性)、贤侄(称侄子)。而“恭”字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如恭贺、恭候、恭喜等。
至于拜字,多用于人事往来,如拜访、拜服等。“奉”字用于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时,如奉告、奉陪等。“敬”字用于自己的行动涉及别人,如敬告、敬佩等。而贵字多用于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高”字、“大”字、“芳”字等也都用于尊称对方或对方的事物。此外文中还介绍了一些谦称和特定场合下的称谓及表达方式。这些礼仪和称谓体现了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尊重他人的传统美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