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继是此诗的作者,关于他的生平,《旧唐书》与《新唐书》都未详细记载,仅知其生于唐代,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在安史之乱时,他逃至江南苏州。某秋夜,泊舟于苏州城外的枫桥,他写下了《枫桥夜泊》这首诗,描绘出江南深秋的夜景,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情景交融。
关于这首诗,有一些奇特的新解,将“江枫”解释为两座桥,“渔火”解释为打鱼的伙伴,“乌啼”解释为地名乌啼山或乌啼镇,而“愁眠”则与忧愁、睡眠无关,是一座山名。然而这些新解并没有令人信服的依据,如果成立,那么这首诗就失去了诗歌的韵味,变成了一串地名的罗列。
现在来解释诗中的部分词语:
1. 枫桥:在苏州市的阊门外,因张继的诗而名扬天下。
2. 夜泊:指夜间将船停靠在岸边。
3. 乌啼:指的是乌鸦的啼。
4. 霜满天:并非真的霜覆盖了整个天空,而是用来形容天气的寒冷。
5. 江枫:江指的是吴淞江,俗称苏州河,江枫即指江边的枫树。
6. 渔火:指的是渔船上的灯火。
7. 对愁眠:这里的愁眠并非指一种状态,而是用拟人的手法,描述江枫和渔火仿佛都在陪伴诗人一同忧愁。
8. 姑苏:即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9. 寒山寺:始建于南朝梁代,传说唐代高僧寒山和拾得曾住于此,使寒山寺名声大噪。
现在来赏析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1. 有声有色,声色互衬。诗中的月落、乌啼、夜空、枫树以及渔火等色彩共同构成了一幅凄冷而寂静的秋景图。而“夜半钟声”则打破了这种寂静,产生了强烈的声音效果,使景色更加生动,声色的对比更加突出。
2. 有动有静,动静结合。诗中的月落是动态,乌啼和钟声也是动态;而江枫、渔火则是静态的景致。这种动静结合使得诗歌更加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3. 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全诗围绕“愁”字展开,诗人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色来抒发自己的愁绪。“江枫”与“渔火”等景物更是触发了诗人的无限愁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