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诗后古诗原文及翻译

题诗后古诗原文及翻译

陈衡恪的行书诗轴及其情感深度

1930年,钱基博在《现代文学史》中提及陈衡恪(师曾),称其家族中的诸子都能写诗,而陈衡恪的名声最为显著。他对诗歌有着独特的喜好,尤其喜欢学习谢灵运、谢惠连的诗风,其诗歌情感真挚,深情绵邈。

陈衡恪的元配范孝嫦(乳名菊保)以及继妻汪春绮(梅未)皆不幸早逝,这使他陷入了深深的哀痛之中。为了纪念她们,衡恪将自己的书房名为“菊梅双影庵”,并刻有一方印,印文为“深知身在情长在”。这是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中的诗句,衡恪以此表达他对亡妻的深深怀念。

衡恪的诗歌,尤其是悼亡诗,在清末民初的诗坛上占有一席之位。他的诗作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如《春绮卒后百日往哭殡所感成》等诗,都展现了他对亡妻的深深怀念和无尽的情感。这种真挚的情感,也使他的诗作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清末民初,悼亡诗词和悼亡诗集屡见不鲜,但像衡恪这样两赋悼亡,以诗表达深沉的哀思和怀念,实不多见。他的悼亡诗,不仅在清末民初的悼亡诗里有一席之位,亦有资格入选历代悼亡名作。

衡恪的人品为当时文坛士林一致公认。他的诗歌创作,不仅仅是对文字的雕琢,更是他情感的流露,是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他的诗歌风格平和谦抑,不趋时触热,这与他的人品是相辅相成的。

陈衍在《石遗室诗话》中对衡恪的诗歌创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他的诗歌真挚处几乎要超过他的父亲陈三立。而衡恪的诗歌,也确实展现了他独特的才华和魅力。

1988年,《陈师曾印谱》出版,其中的“深知身在情长在”印,是衡恪对亡妻深深怀念的象征。这枚印章的印文俊爽,辞浅意深,似有晚唐风味,与边款一起营造了一种深情的伤感氛围。

陈衡恪的诗歌创作和他的情感深度,都使他成为近代诗坛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诗作,无论是悼亡诗,还是其他题材的诗,都展现了他深厚的情感和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刘经富,一位学者、南昌大学教授,对陈衡恪的诗歌创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题诗后古诗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