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师范大学小学语文课本之我见
偶然翻阅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十二册小学语文课本,我惊讶地发现其中存在几处明显的知识性错误。我对于这本贯穿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课本进行了一次详细的审视。关于是否有改动和更新我并不确定,但在此我想分享我所发现的问题。
关于课本中的一首诗《水乡歌》:
“水乡什么多?船多。千只船,万只船,白帆片片像云朵,飘满湖面飘满河。”我注意到,虽然诗歌描绘了一幅水乡的美景,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白帆片片像云朵”在水乡是不可能出现的情景。因为帆船需要风力才能前进,而水乡的水路密布并不利于帆船的行驶。这个描述显然存在常识性的错误。
接下来是一首小诗《小小的船》: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首诗充满了想象力,将月亮比作小船,引发读者对夜空的好奇和想象。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从月亮上是看不到蓝蓝的天空的。因为月球表面没有足够的空气来散射光线,所以看起来是黑暗的。这首诗虽然美妙,但却存在科学上的错误。
《对韵歌》中的一处对句也存在问题:“日出雄鸡唱,月下草虫鸣。”这里的“日出”与“月下”并不构成对韵的关系,“雄鸡”与“草虫”也不相匹配。“鸣”字与其他几个字也无法押韵,这显然是知识性错误。
再来说说二年级下册课本中的一处问题:“上面是六个‘马’字。左边两个,很像是马的图画,是距离今天四五千年前的人使用的文字。”这里提到的甲骨文时间描述不准确。甲骨文主要应用在商代和西周早期,尤其是商代中后期。说甲骨文是“距离今天四五千年前”使用的文字是不准确的。“也铸在青铜器上”这一描述也不准确,因为在四五千年前出土的青铜器上是没有文字的。
教材中的长联《长城赞》也存在不规范之处。按照对联的要求,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应该是仄声字,而教材中使用的“碑”字是平声字。这篇长联并不符合对联的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