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论语》中的颜回
孔子曰:“论笃是与,是君子所为?还是表现庄重的表现?”
子路提问:“闻斯行诸?”孔子答:“有父兄在,你怎么能一听就行动呢?”冉有也问:“闻斯行诸?”孔子却回答:“可以听了立刻行动。”公西华困惑,问其原因。孔子解释说,这是根据他们性格的进退来决定的。子路鲁莽,做事易冲动,所以需先考虑家人和责任的牵绊;冉有性格优柔寡断,所以鼓励他勇于行动。
接着孔子谈及了善的问题。善,不仅仅停留在言语上,更体现在心念和行动上。言语铿锵有力、句句在理是值得赞许的,但真正的善者会在意他人的感受,以他人为重,哪怕是面对穷苦贫弱的人。他们小心翼翼做事,唯恐伤害到别人。善者也有自己的底线原则,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
那么怎样把握善的尺度呢?如何去辨别真正的善者呢?有人说做销售或保险只要说得好就能成功,但这只是对善的最大误解。真正的善者不会张扬,包括自我吹嘘。他们知道如何在进退之间把握分寸,让他人真正感受到善意,并心甘情愿接受帮助。
子畏于匡的故事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孔子受困匡地时,焦虑地等待颜回的归来。看到颜回安全返回,孔子激动不已,责备中带着关切。这个故事展示了真正的善者心中有对方,愿意为对方牺牲。
同样地,在销售或与人交往中,真正的善者会考虑客户需求,以生命周期为导向去完成销售。他们不会因为自己的利益而误导客户或隐瞒信息。这种权衡取舍的过程就是善心善念的考验。真正的善不仅要看怎么说,更要看怎么做。心中有他人、有真和善才能在进退之间找到平衡。
什么是真正的善呢?孔子等待颜回的情景展示了真正的善。当遇到困境时,心中有他人,不畏艰难险阻去帮助对方就是真正的善。他们的善因为心中有对方而显现。因此真正的君子会把握好分寸不越界也不自私自利。今天的内容连起来都在讲善人之道有理有据有故事非常生动和完整我们不应该割裂它们来读这样才能真正懂得善人之道在于进退之间利弊权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