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什么让这两种方言风格如此截然不同呢?这个问题留给大家去探索。而我现在想关注的是四川话中常出现的方言字,看看能否找到对应的汉字解释。
首先是这个字:掟。它是一个多音字,有“zhng”和“dng”两种读音。在四川话里,它作为名词表示“拳头”,作为动词则表示用拳头打人。比如:“你硬是恼火得很,信不信,老子给你一掟子。”
接下来是字:漤。它读作“ln”,有两种基本含义。一是把柿子放在热水或石灰水里泡几天,去掉涩味;二是用盐或其他调味品拌肉或蔬菜,去掉生味。在四川话里也有特定的用法。
第三个字是:窶。虽然它看起来复杂,但在四川话里却很简单明了,表示的意思。比如:“你身上好窶啊,赶紧去洗洗。”
再来看看这个字:焌。在四川话里,它有两个意思:一种是烹饪方法,即热油锅里快速炒熟蔬菜;另一种是炒菜时加水防止炒糊或巴锅。比如:“绿豆芽不要炒时间长了,大火焌一下就熟了。”
接下来是字:捹。它读作“bn”,表示忙乱或慌乱地用手编织或拉扯的样子。比如:“要迟到了,她只好匆匆给女儿捹下辫子。”
还有这个组合:大+身,读作“mng”,形容人高大壮实。比如:“小家伙长得蛮mang的,很惹人喜爱。”
再看这个字:晏。在普通话里读作“yn”,而在四川话里读作“n”,表示傍晚的意思。比如:“天还没有晏下来,老人们都匆匆吃过了晚饭。”粤语里也保留了这个古音。
接下来这个字是:爊。读作“o”,在方言里常用,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把食物埋在灰火中煨熟;二是用文火久煮。比如:“用铫子爊点稀饭,早晨就着包子吃。”
最后一个字是:彆。读作“bi”,在方言里表示改变别人坚持的意见或习性。比如:“我不同意她的说法,可又彆不过她。”另外还有一个字是䐬,读作“co”,表示胃鸣或油腻或生的东西吃多了胃不舒服等意思,是鄂西北、四川话中的常用词。比如:“吃多了油腻,肚子䐬得难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