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张舜民古诗的意思

村居张舜民古诗的意思

竹,自古以来便是四君子之一,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苏轼曾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表露了对竹的深厚情感。

窗外的竹林,四季青翠,如画般的美景。夏日炎炎,竹木带来的清凉,为庭院增添一份宁静。翠竹隔绝了暑热,使人心境平和喜悦。

周邦彦的《浣沙溪·翠葆参差竹径成》中描绘了一幅夏日竹景图。青翠参差的竹林掩映着曲折小路,荷叶初露,清新如画。雨后,晶莹水珠在荷叶上滚动,如同泪珠般晶莹剔透。人们沿着曲折的栏杆漫步,享受这美好的时刻。水面上倒映着摇扇人的影子,惊动了水中的游鱼。傍晚时分,柳树梢头,残阳未去,洒下温柔的余晖。雨后的天气清爽微明,在竹林下乘凉,令人沉醉。

古人对竹情有独钟,庭院中总有一丛翠竹。孟浩然的诗句中,也常出现竹的身影。夕阳西下,池塘上升起明月。在傍晚纳凉时,推开窗户,悠闲地躺着,心情好不自在。荷花送来香气,竹叶上滴下露水,发出清响。如此美好的时节,却无人共享,只能怀念老朋友,在梦中相见。

竹树不仅出现在庭院中,更生长在乡野、深山幽谷里。它有时沾染着人间烟火气息,有时却如世外高人,隐逸出尘。竹的分布广泛,让人感到亲切。

张舜民的《村居》一诗中,描绘了夏日田园风光。流水潺潺,围绕着山坡的田地,人家的院子里种着翠绿的竹树。榆钱落尽,槿花稀疏,一幅夏日田园画面跃然纸上。傍晚时分,牛儿归来,带着几只乌鸦,构成和谐的画面。

竹树喜水、喜阴湿,南方多种竹树,大自然中也常见野生的竹。孟浩然的《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中,水边的亭台凉爽宜人,涧水映衬着松竹,潭水传来荷香。山野童子扶着老翁跳舞,山鸟助兴歌唱,构成一幅幽美的风景画。

夏天,人们喜欢绿阴覆盖,即使骄阳似火也不惧怕。有一丛修竹,可以自得一方幽凉之境。田雯的《济南分题十六首其十四历下亭李北海杜子美宴集题诗处》中,翠绿的竹林隔断了暑气,清风徐来,鸥鹭自在游弋,草树繁茂。

王维的《山居即事》中,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采菱人归来的场景让人心生向往。施肩吾的《夏雨后题青荷兰若》中描绘了僧舍周围的竹树经过雨水洗礼后更加翠绿清新。

夏日的风景中,竹树虽不是最惊艳的,却是背景中不可或缺的一笔。苏轼的《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中描绘了远处的树林、明秀的青山、青翠的竹林、小池塘和乱蝉衰草构成的夏日画面。


村居张舜民古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