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的烙印:名字背后的文化认同与个人身份演变
时光流转至2025年5月,综艺节目《奔跑吧》在常州站进行录制,引人瞩目的焦点中,艺人白鹿的艺名被悄然替换为她的本名“白梦妍”。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更名举动,背后却隐藏着深层次的思考——关于名字与身份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个体成长、文化认同与社会价值观的交织互动。
名字:文化的纽带与个体的起点
“白梦妍”这个名字承载着父母对女儿美好愿景的期望,“所有梦想皆能实现”。回想起曾经外公取的“白红莲”,因为时代的审美差异而被父亲更改。这一命名的转变如同家庭文化传承与个体表达的博弈,揭示了传统与现代在命名中的交融。正如白鹿洞书院所强调的“明善诚身”,名字不仅是文化的延续,更是个体在文化传统中的定位和自我认知的象征。白鹿,这位从常州青果巷走出的艺人,在综艺节目中以本名回归,仿佛传统书院精神在当代的活化,无论身处何方,文化的根脉始终指向精神的原点。
从网红到演员:突破标签的成长之旅
白鹿的成长轨迹堪称一部充满励志的“逆袭教科书”。从落选韩国练习生到婚纱店试妆员,再到淘宝模特,她经历了从底层打拼的历程。被导演猫的树发掘后,她凭借微电影崭露头角,最终签约于正,凭借作品如《周生如故》《长月烬明》等成功撕掉“资源咖”的标签。这一过程中,她践行了《白鹿洞书院揭示》中的治学理念:“博学、审问、慎思、笃行”。正如她所言:“标签是别人贴的,但路要自己走。”
身份认同:社会镜像中的自我探寻
名牌的切换引发公众对“真实自我”与“社会角色”关系的热议。在节目中,“白鹿”是明星的光环下的身份,“白梦妍”则是邻家女孩的朴实面貌。这种身份的双重性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身份认同的多元追求。朱熹的“体用一源”理念在这里得到体现——外在职业与内在人格的统一,才是完整的生命状态。白鹿的经历启示我们:真正的认同源于对初心的坚守,而非外界定义的标签。
结语:在变迁中寻找永恒的价值
从网红到演员,从“白鹿”到“白梦妍”,白鹿的成长史不仅是个人奋斗的写照,也是社会价值观变迁的缩影。名字虽变,但文化的根脉始终如一;标签可以更迭,但奋斗的精神永存。当我们处在时代洪流中追问“我是谁”时,或许可以从白鹿洞书院的中找到答案:坚守初心,认识自我,于变局中寻得生命的永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