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五彩生辉】 作者:朝华撰写师萧客采访稿的拾遗珍赏,编就此热浪中的夏天略表风采
今年的夏天异常炎热,气温多次突破四十摄氏度的高点。这种极端的气候现象在乾隆八年(公元一七四三年)也曾出现过,当时身在北京的法国传教士哥比在寄往巴黎的信中,详细描述了北京的高温天气。根据气象局气候中心古气候专家张德二的推算,那一年的七月二十日至二十五日,北京的气温连续超过四十摄氏度,其中七月二十五日更是高达四十四点四摄氏度!那么在古代没有现代空调和电风扇的情况下,古人如何度过炎炎夏日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古代消暑降智慧。
古代的扇子文化源远流长,从远古时始,我们的祖先就用各种材料制作扇子来遮挡阳光并产生风。扇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种名为“障日”的工具,殷代时期人们开始使用五光十色的羽毛制作扇子,称为“障扇”。在古代,手持羽扇不仅可以纳凉,还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常常手持鹅毛扇,运筹帷幄。至东汉时期,人们开始用丝、绢等织品代替羽毛,并经常在扇子上进行书画装饰。唐代的远曾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了一则关于杨修与魏太祖在扇子上作画的故事。王羲之也曾题字于扇子上,因此有许多关于扇子的历史传说和故事。在古代还有机械风扇和水激扇车等装置用来产生风力降温。这些古代的风扇技术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也给炎热的夏日带来了一丝凉意。
除了使用扇子以外,古代还有许多其他的消暑降温方法。比如青铜冰鉴是古代暑天用来盛冰并置食物于其中的容器,可以保持食物的新鲜和凉爽。清代皇家使用的柏木冰箱也是利用铅皮包镶隔绝外界热气,使箱内保持低温状态。古代还利用瓷枕作为消夏利器,瓷枕的凉爽质地可以给人带来一丝凉意。古代还使用冰块降温,制冰方法一般是利用自然条件在冬天从冰封的河中取出冰块储存起来。明清两代还有赐冰制度,会在夏天给发放冰块作为福利。古代还有一些避暑胜地如什刹海等地方可以供人们赏荷避暑。除了这些实物降温手段外,“修心”也是古人消夏避暑的一种方法。正如白居易在《消暑》一诗中所说:“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心态的平和也能使人感到凉爽舒适。总之古代人在没有现代科技的情况下也能想出许多方法来度过炎炎夏日展现出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故事让我们从中领略古人的智慧和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