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今时代,孩子们作为网络原住民,从出生那一刻起便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语言自然成为他们生活中频繁使用的语言。最近,由82名来自北京、西安、广州等十大城市的儿童调研员发布的《2018儿童网络安全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儿童都接触并使用过网络语言,其中六成儿童更是频繁使用。他们认为网络语言既好玩又方便沟通。
这份报告基于一次调研,调研时间为2018年7月至9月,放调查问卷1543份,有效问卷达到1428份。儿童调研员的年龄段在10至14岁之间,他们通过访谈和问卷,总结出了儿童最喜爱的网络语言。从统计数据来看,儿童与青年人在网络语言使用上的差异非常小。
诸如“666”“秀”等词汇,源自电竞圈的吐槽和调侃;“扎心了,老铁”则是东北方言的转化;“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是TVB电视剧的流行台词。还有像“社会人”“小猪佩奇”等用语,因短视频软件的火爆而广为流传。目前,网络语言涵盖了传统的谐音类、英文简写、数字等形式,如“酱紫”代表“这样子”,“神马”替代“什么”,CU是“see you”,886代替“拜拜咯”等。
由于游戏和短视频App的流行,产生了许多新的网络用语,如“皮皮虾”“凉凉”“小猪佩奇”等。在孩子们中间,“斗图”的流行完全不逊色于成年人。孩子们不仅是网络流行语的有力传播者,同时也开始成为制造者。
家长们可能会发现孩子开始使用网络语言后,日常对话变得有些陌生。对此,家长何先生表示孩子说话有时很有趣,但在合适的场合使用合适的语言是必要的。孩子们之所以喜欢使用网络语言,主要是因为“身边的人都在用”,“有趣好玩”,“沟通方便”以及“易于理解和记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网络语言的滥用和粗俗内容的出现。
调研结果显示,许多孩子在使用网络语言时能辨别出其中的好与坏,以及适用的场合。网络语言虽然增加了沟通的趣味性,但如果过度使用或在不适当的场合使用可能会引起沟通误会。对此,儿童调研组倡议同龄人在使用网络语言时要有辨别力,不使用、低俗的网络用语。
对于家长和学校来说,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在保护孩子对网络的好奇心也要教育他们如何正确使用语言,避免滥用和不尊重中文的现象出现。让孩子们明白语言的魅力在于精准表达和交流思想,而非简单追求时尚和趣味。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在网络世界中健康成长并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