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团圆赏月吃月饼,传承着思念故乡、合家欢乐的美好情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团圆赏月吃月饼,传承着思念故乡、合家欢乐的美好情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

重阳节的深厚意蕴与当代价值

时光荏苒,岁岁重阳。随着金色的菊花绽放,我们迎来了传统节日——重阳节。在众多的传统节日中,重阳节以其独特的年龄相关性而独树一帜。因每个人的生命历程都与时间息息相关,这个与年龄紧密相连的节日便承载了深厚的文化意义。

重阳节的起源

重阳节的起源历史悠久,其形成可追溯到遥远的古代。据《吕氏春秋》记载,深秋时节,无论贵贱,人们都要投身于农业劳动,并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这一节日在西汉以后逐渐流行,至唐代被正式确立,传承至今。

“重阳”之名与《易经》中的阴阳五行理论相联系。“九”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两“九”相重,被认为是吉祥之日。古人在这一天进行各种活动,祈求吉祥如意、长久安康。

随着历史的演进,重阳节的内容逐渐丰富。汉代已有登高、宴饮等习俗,唐代则正式确立了这一节日,许多文人都以诗歌形式记录重阳节的习俗。如苏轼的《定·重阳》和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都描绘了重阳时节的习俗与情感。

重阳节的习俗与意义

重阳节的核心习俗包括祭祀、驱邪、庆丰、祈福、祝寿等。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庆祝重阳节的习俗。《礼记·月令》记载,在丰收时节,天子会带领民众祭祀宗庙,表达谢意。

祈求长寿是古今人们的共同愿望。“九”与“久”谐音,象征着长寿,因此重阳节活动中增加了祈寿的内容。从汉始,重阳节就融入了祈寿的元素,逐步向老人节转变。

重阳节还有登高的习俗。有人认为登高是对山岳的崇拜,祈求山神庇佑。也有人认为,登高是因为秋季是采摘的季节,人们上山采摘果实、材等,庆祝丰收。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述了重阳登高的情景。

当代的重阳节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重阳节的传统意义得到了新的诠释。因“重九”表示长久的含义,重阳节被赋予祈求长寿的愿望,并逐渐定义为“老人节”。虽然传统活动如佩戴茱萸、饮菊花酒等逐渐淡化,但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祈福越发被社会重视。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对老年人的关爱成为重要议题。很多地方将重阳节定为“敬老日”“老人节”,赋予其新的含义。2006年,“重阳节”被确定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展现了传统节日文化顺应时代发展的典型性。2013年的《老年益保障法》更是将重阳节敬老、爱老的习俗提升到了法律层面。


中秋节团圆赏月吃月饼,传承着思念故乡、合家欢乐的美好情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