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源甲骨文中关于元宵节的”元”字
随着春节的脚步渐行渐远,我们又迎来了元宵节这一传统节日。对于元宵节来说,提及“元”字就不得不谈到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甲骨文的奇妙世界,探寻其中关于“元”字的奥秘。
在古代的历法中,正月是农历的元月,而“元”字在甲骨文中的含义又是什么呢?《说文解字》告诉我们:“元,始也。”从字形上看,“元”字像人突出其头部之形。上面的短横是饰笔,没有实际意义。实际上,“元”的本义就是人头。这一点在《尔雅·释诂下》也有记载:“元,首也。”换句话说,“元”在古代的意思就是头和脑袋。我们在《左传》和《孟子》的古籍中也能找到相关的佐证。在金文和篆文中,“元”的字形与甲骨文相似,而隶书则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了“儿”。
著名文字学家容庚在《金文编》中提到:“元字的初文与兀字为一字。”换言之,最早的“元”和“兀”实际上是同一个字。古文字学专家闫华进一步解释了甲骨文中“元”和“天”的字形非常相似,它们之间的区别仅在于人的站立方式不同。“天”字突出了人的头部,表示最高处;“元”的字形演变与“天”一致,后来演变时只是将侧立的人形变为了“儿”。而“‘元’和‘兀’同源,都表示人的头,后来‘元’的引申义逐渐增多,如表示首要的、第一的等。”闫华说。
元宵节作为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其实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元”字在这里表示开始和首要的意味,因此每年的第一个月被称为元月,而元月的第一天就是春节。夜晚则是农历新年首个月圆之夜,因此称为元宵。传统学者袁勇表示,元宵节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和情感,如团圆、美满等。在这一天,人们会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庆祝这个特殊的节日。从赏月、燃灯、猜灯谜到舞龙灯、踩高跷等民俗活动都表达着人们对新年的期待和对生活的热爱。
元宵节的历史源远流长,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自汉始,正月十五就被确定为重大节日。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习俗逐渐传承下来并不断丰富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元宵节的天数也有所变化。到了明代,元宵节扩展为10天,成为历史上最长的灯节。在这个充满诗意的节日里,文人墨客们也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佳作。如欧阳修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以及苏味道笔下的洛阳城繁华景象都展现了元宵节的热闹氛围和美好寓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