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时候,尽管我精心准备了一堂课的教案,却发现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有时候,一个不经意的小改变,却能使课堂充满活力。
在准备《狐狸和乌鸦》的教案时,看到课本上的插图非常有趣。想到自己会画画,我便顺手画了一幅插图。当我欣赏自己的作品时,同事看到了并给予了高度的赞扬。这时,我脑海中闪现出一个想法:为什么不尝试一种新颖的图文结合板书呢?
第二天上课,当讲到狐狸和乌鸦第一次对话时,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双灵动转动的眼睛。孩子们看到后立刻变得非常兴奋,纷纷模仿狐狸的眼神。当讲到狐狸赔着笑脸时,我又画出了一张笑眯眯的面孔。当孩子们读到狐狸摇尾巴时,我迅速画出一个夸张的大尾巴。孩子们乐在其中,仿佛自己也变成了狐狸。
看到孩子们这么投入,我让他们分组扮演狐狸和乌鸦,模仿这两种动物的表情、声音和动作来朗读对话。当孩子们对课文已经很熟悉时,我挑选了两个有表演天赋的孩子,一个扮演乌鸦,另一个念旁白,其他孩子扮演狐狸。孩子们不仅要模仿狐狸的眼神和笑脸,还要摇尾巴、甜言蜜语地讨好乌鸦。乌鸦的角色一开始不理睬狐狸,但最后还是被狐狸的花言巧语所迷惑。这个生动的表演让孩子们印象深刻。
表演结束后,孩子们热情高涨,纷纷要求再来一次。于是,我提议进行一个现场版的《好声音》比赛,让孩子们分组扮演狐狸和乌鸦进行模拟表演,其他孩子则作为评委进行点评。我们评选出最狡猾的狐狸和最坚定的乌鸦。这个提议让孩子们更加投入。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让表现最出色的两个孩子分别扮演狐狸和乌鸦,其他孩子念旁白,一起朗读课文。通过反复朗读和表演,孩子们深刻感受到了狐狸如何竭尽全力讨好乌鸦的情景。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轻松地理解了狐狸和乌鸦的三次对话,并明白了一个道理:爱听奉承话是很容易上当受骗的。
我要求同学们复述课文。出乎意料的是,大部分同学借助图文结合的板书,模仿着狐狸和乌鸦的动作,居然能够完整地背诵整篇课文。当我问及原因时,孩子们笑着说他们就像是真正的狐狸和乌鸦,怎么会忘记自己说过的话呢?
真正的课堂应该是以孩子为中心,让孩子们积极参与、展示自我。通过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我发现把课堂还给孩子们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教学实践。这样的课堂不仅能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