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节,是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史悠久,寓意团圆。在古代,人们也会为这个佳节增添许多仪式感和欢乐色彩。那么,在没有网络、电也不足的时代,古人如何欢度中秋呢?让我们一同探寻古人的中秋习俗。
月饼是古代中秋不可或缺的美食。据专家研究,现代月饼的雏形出现在宋代。到了明代,月饼与中秋节的联系更加紧密,不仅食用,还寓含团圆之意,成为中秋节相互馈赠的佳品。在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中,就有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记载。而且,当时的月饼花样繁多,甚至出现过大尺码的月饼。到了清代,月饼的制作方法逐渐定型,制作技艺越发精细。除了月饼,古代的中秋夜宴还有其他美食相伴。比如晚明的《酌中志》记载,皇宫里会用月饼和瓜果进行祭月,然后再进行宴饮。古人赏月时,除了月饼,还会佐以瓜果等美食。
除了美食,古人的中秋节还有丰富的活动和习俗。赏月是其中之一,《礼记》中就有祭拜月神的记载。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人们争占酒楼玩月,热闹非凡。南方地区还有观潮的习俗。比如南宋诗人赵鼎的《望海潮·八月十五日钱塘观潮》中,就描绘了观潮的壮观景象。
明代中期以后,民间戏曲艺术活动繁盛,每年中秋,苏州的虎丘山都会举行隆重的“虎丘曲会”。这是一场以演剧与唱曲竞赛为娱乐的民间节日,文人雅士、曲词名家、专业艺人、百姓群众等都会自发在一起,吟咏较艺、竞技演唱。这种曲会从明代中后期兴起后经久不衰,许多知名的文学大家都曾前往参加。
其实,古人在中秋节也容易睹物伤情。比如唐朝诗人皮日休曾在中秋佳节之际感慨飘落的桂花是嫦娥撒下人间的。而白居易在《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中留下了思乡之情的诗句。清代纳兰性德则写过一首《琵琶仙·中秋》纪念故去的妻子,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中秋节定型于唐朝,盛行于宋朝,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除了中秋节,唐朝还有千秋节。唐玄宗在位时,把自己的生日八月初五定为“千秋节”,每年这一天都会举行盛大的宴会和乐舞表演。但唐朝人庆祝中秋节的规模应该不亚于千秋节。
可以说,古人在中秋节时的庆祝方式既富有传统色彩又充满欢乐氛围。他们通过美食、赏月、观潮、戏曲演出等方式来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即便是在没有网络、电也不足的时代,他们也能用自己的方式让中秋节过得充满仪式感和情感。(邱俊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