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以为大雨洗礼后的夏日能够带来凉爽的舒适感,但气象台的预警信息再次播送高温预警,表明温度将继续上升。在我国部分地区,尤其是河北西部、西部和南部等区域,最高气温预计将攀升至35℃。而在河南、湖北、安徽以及新疆的部分地区,气温更是将达到惊人的37至39℃。这种高温天气之下,我们的身体为了散热会更多地通过皮肤蒸发水分,也就是出汗。在夏季,水分的流失尤为严重。
针对这种情况,《生命》杂志采访了多位专家,为大家解读如何在汗流浃背的夏天科学饮水。我们有幸采访到了东南大学的王少康副教授和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社会医学院的闫爽教授。那么,我们喝的水都去哪了?
我们每天通过食物、汤、饮水摄入水分,这些水分在经过身体代谢后,会通过大小便、汗液、呼吸等方式。在正常情况下,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的水分摄入和量大致为2500ml左右。在炎热的天气里,由于皮肤蒸发(出汗)增多以及食欲不振,我们需要增加饮水量以帮助身体散热。如果水分补充不足,身体排汗散热将会受到影响,更容易出现中暑的情况。
根据《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建议,在温和气候条件下生活的轻体力劳动成年人每日至少应饮水1500至1700ml,也就是大约7至8杯。然而对于有肾、肝病或心力衰竭等疾病的患者,饮水量的增加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
如何判断身体的“含水量”呢?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身体的某些反应来进行判断。当身体的水分含量下降时,的颜色会变深,尿量也会减少。口渴也是身体缺水的一个重要信号。虽然口渴是身体告诉我们需要补水的一个简单信号,但等到口渴了再喝水,往往意味着身体已经明显缺水了。我们应该主动、定量地补充水分。特别是在夏天,喝点带有“味道”的水不仅能帮助我们补充水分,还能带来其他的好处。例如柠檬水能促进食欲、蜂蜜水能加倍补水、苦瓜水能清热解暑、生姜水能预防空调病等。但是需要注意不同人群的禁忌情况:如糖尿病患者不宜饮用蜂蜜水;痛风患者不宜饮用柠檬水;未满一周岁婴儿不适合饮用蜂蜜水等。并且喝水也要避免极端温度如冰水和过热的水来避免身体不适或健康风险。喝常水最为适宜。在进行大量运动或户外活动后大量出汗的人可以喝淡盐水以补充流失的电解质,但要注意控制盐量以避免钠摄入超标。正确的饮水方式是少量多次补充每次饮水约200毫升两次喝水间隔15分钟避免运动后快速大量饮水给心脏带来负担。
